像 Wealthfront 这样的公司正逐步摒弃他们早期低费用的被动投资理念——而消费者就要当心了。
编译 | 张楚、Rik R
来源 | Wired
作者 | Felix Salmon
创新是件好事,但金融创新就没那么好了。
毕竟,金融创新曾给我们带来全球金融危机,诸如 AIG(美国国际集团)的金融产品部门等实体就曾得到数十亿美元的紧急救助,然而此前几乎没人听说过这些实体,直到他们突然成了整个经济的致命威胁。
不过,有两种金融创新被普遍认为对社会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其中一个是 ATM 机,原因不言而喻。另一个就是被动投资。
被动投资者无需向金融专业人员支付大笔钱来为自己挑选证券,他们只需支付很少的交易费用购买一篮子广泛的、预先确定的、多样化的股票。这要简单得多,成本也更低,而且长期来看几乎总能胜过主动投资者。
这种被动投资革命对我们来说十分有利:每年都有数十亿美元从主动投资者处流出并汇入指数基金或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
最大的被动投资商——Vanguard 和 Blackrock 如今已是资产管理领域无可争议的巨头,二者均掌控着数万亿美元。
然而,两家公司皆非以消费者友好而著称。在 Blackrock 直接开户几乎是不可能的,基本也没人这样做。Vanguard 的网站设计非常糟糕,单是登录过程就能让人抓狂。
谈到「机器人投资顾问」,之所以这样叫是因为它们接替了传统人工财务顾问的工作,提供基于算法的理财方案。
以 Wealthfront 和 Betterment 为首的年轻公司尊崇移动先行,有数百万的风险资本做后盾。
他们了解市场风向(千禧一代的被动投资),掌握最新的行为经济学,能够运用现代技术让你比以往更容易交出自己的钱,他们会回答几个关于你风险偏好的问题,然后便放松下来,向你担保没人会把你的钱挥霍掉。
过去的几年让 Wealthfront 和 Betterment 处于有利位置,他们可以使人相信助人者诸事顺。到目前为止,这两家公司都完美顺应了被动投资革命。
他们中任何一家的壮大都会让美国得到更好的投资,正巧两家还都有赚大钱的潜力。几年后,只要其中一家达到了美国 33 万亿美元可投资资产的 1%,保守估计其一年的交易费(1% 投资资产的四分之一)就可达 8.25 亿美元。
这一数目已使风险投资家们共向这两家公司掷出近 5 亿美元(Wealthfront 2.05 亿,Betterment 2.75 亿)。
但最近这一产业开始遇到一些问题。事实证明,无论是 Wealthfront 还是 Betterment,都还未看到风险投资者所期望的指数式增长;反而看到的是自 2015 年中以来增长率的回落甚至下跌。
千禧年一代可能会在 2030 年掌握大部分可投资资产,但在此期间,时间并不会有所加快。
更重要的是,这些产品很难销售。金融老手们了解被动投资的优势,倾向于直接购买 ETF 基金或指数基金,而不是交由一个中间人来操作,而不成熟的投资者往往会很难理解这些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
因而,像机器人这种主动寻求额外收入来源的产业,便开始抛弃之前备受人们追捧的被动投资思想。特别是 Wealthfront,该公司的做法尤其令人不安。
眼下是一个转折点,就像过去在其它数字产业中所发生的那样:保持初心,还是追随金钱?
在这一点上,比如 Airbnb,该公司最初是想通过共享房子和闲置房间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现在,它却尽力讨好商务旅行者,以及一些根本不想进行人际交往的人。同时,Craigslist 则一直坚持自己的立场,对数十亿美元置若罔闻。
智能投顾全球鼻祖 Betterment 的做法有点取巧,但大体上符合创始人的初衷。例如:你可以选择每年支付 0.15% 的附加费,来直接获取一位专业人士的建议,内容包括房产规划或股权补偿等方面。
尽管 Betterment 总是默认其客户喜好更偏向于大众化,即选择那种简单而被动的投资策略,但是该公司也在越来越多地为一些客户提供其它选项,这些客户拥抱其用户友好型策略,同时也希望自己的投资组合肩负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或者说,他们希望使用「聪明贝塔(smart beta)」策略来跑赢市场,即使最终结果可能表现不佳。
另一方面,Wealthfront 最近获得了一笔 7500 万美元的投资,领投方是老虎环球基金(不是风投公司),这似乎预示着一场大变革的到来。
Wealthfront 的网站上却依旧写着,「我们相信被动投资」:
「被动投资就是,把你的钱存放在多样化低成本指数基金的组合中,并有耐心坚持下去。该策略由经济学家 Burton Malkiel 首次提出,在当时是一个激进的想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术研究的深入,其有效性得到了验证。Burt 是个聪明人。所以我们请他来做 Wealthfront 的首席投资官。」
然而自二月下旬以来,Wealthfront 已经偏离了这个激进的想法。该公司现在没有仅仅选择低成本指数基金,而是决定将其投资者资金的 20% 放在一个内部的「风险平价(risk parity)」基金中,而该基金的主要投资标的是复杂的金融衍生品,这称为总收益互换(Total Return Swap)。
与旧策略 0.09% 的平均费用相比,新策略收取 0.50% 的固费,所有这些费用,以及购买互换物所涉及的相关成本,都直接归入 Wealthfront。
知情观察员说,互换交易的成本可能高达 3% 甚至更多,具体取决于所涉及的杠杆数量。(公平地说,由于这些互换物只占投资的 20%,其基金的全部成本将跃升至 0.17%,但这个数字是之前的两倍。)
你可能会期望该公司对这种根本性的策略变更作出解释,但他们却异乎寻常地沉默;不管是 Malkiel 的公关团队,还是 Wealthfront 的其他工作人员,大家都对公司产品的巨大变化未予置评。
除 Wealthfront 的内部员工外,我根本找不到一个赞同此举的人。从被动到主动,从便宜到昂贵,这种转变仅仅惠及了 Wealthfront,当且仅当 Wealthfront 本身是这些基金的所有者。
更重要的是,尽管这支新基金有一个活跃的交易策略,可以获得大量的课税收益,但 Wealthfront 只在其应税账户中使用它。这几乎是肯定的,因为联邦法规禁止这种免税账户的自营交易。
而由于 Wealthfront 实施这种转变的动因是退出而非买入,因此对于原先签署了被动投管的许多投资者而言,除非他们明确告诉其基金经理以表示反对,否则他们的钱将被置于一个积极的投资策略之下。
这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尤其是你与 Wealthfront 签订这种协议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由于你觉得自己不够资格来做出这种决定。
更大的问题是,对于那些提供高质低价的被动投管服务的初创公司来说,这是否是其倒闭的先兆?面对低增长的挫败,他们是否最终会为了提高收入而违背其最初立下的原则?
在这方面,我依旧保持乐观,因为 Wealthfront 对被动投资的拥护也许从一开始就不够令人信服。
Wealthfront 是由 Andy Rachleff 创立,这名活跃的投资者通过 Benchmark Capital 成为了百万富翁;Wealthfront 最初被称为 KaChing,这个名字的含义是帮助投资者战胜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说,此举也许是该公司对积极投管策略的回归。
也许,Wealthfront 的转变是一个压力测试,市场需要看到哪些公司是被动投管的真正拥护者,哪些只是投机取巧。
换句话说:要想知道一家公司真正的价值观是什么,就要看它初次面对困难时的表现。如果它为了边际额外收入而放弃核心原则,那么也许你甚至都不应该把个人数据交给它,更不用说你的长期积蓄了。
举报/反馈

机器之能

6.7万获赞 4.5万粉丝
探索全球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及商业化
优质科技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