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有一天,这个世界的男人们全都消失了,女人们会怎么样?”
“没结婚的全都哭死!结了婚有娃的,全都没事人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大部分男人们在家庭中的作用越来越小,甚至已经接近于空气一般的作用了……”
别看以上对话发生在21世纪的今天,却好似时空穿越回到了古代场景。原本“男耕女织”的和谐家庭画面在现代社会已经演变为了“单亲妈妈”式的标准画面,那么父亲去哪了?
“父爱如山啊——你一动不动就像座山”、“我带娃扫地你喝酒游戏”……
这些充满黑色幽默的段子在3月8日女王节到来之际,竟然成为了全国各地妈妈们用“快闪”行动宣传一部动画片的主要标语之一。
当天,在天津、武汉、上海、深圳等八大城市街头,一批妈妈们集中举起了标语牌对家庭教育的父爱缺失问题进行了“投诉”和“抗议”,这些呼唤父爱回归家庭的举动引发了众多关注,甚至上了当天的微博热搜榜,成为第一部因为动画片上热搜而引发的社会事件。
文:熊出墨请注意
爸爸们集体消失的历史根源
不仅微博,在知乎上,“如何评价消失的爸爸这种丧偶式教育社会现状”的问题上线后引发了151.7万的浏览和关注,不论是大V还是普通用户对这个话题都相当有共鸣,该问题一跃上升到知乎热榜话题的第六位。
造成妈妈们如此抱怨的现状,是有一定历史根源的。有好事者做过一个调查,中国家庭中男人爱躲清闲扯闲篇儿,女性对孩子大包大揽式的教育方式,源自三皇五帝时期的大禹治水,将自己的身心献给治水这一伟大工程的大禹同志一走就是13年,期间三过家门而不入,归来孩子已经不认父……这样牛气冲天的先河开得非常具有榜样作用,此后各朝代又陆续涌现出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欧阳修母亲沙地作画育儿成才等脍炙人口的经典案例……
但奇怪的是,人家古人们的父亲不是从军出征战死沙场,就是被大水冲走或者有家难回,活脱脱赢回来一个先驱先烈身份啊!现代人生活的今天,哪来那么多的跌宕起伏和为国捐躯?孩子的父亲为什么依然普遍被感觉不到存在?以至于让独立支撑家庭重任的女性们变开始了漫长的“丧偶式教育”征程。
如同图片中所说的那样,国内一些家庭的育儿方式“简直令人发指”,父亲偶尔带孩子上一次早教仿佛太阳从西边出来,恨不得电视台都得架上卫星直播,整个社会都来争相送锦旗。
早教中心老师们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好奇心,折射出了整个社会的扭曲之风,或许这也正是前几年《爸爸去哪儿》这样的综艺节目大火的原因,人们对于“爸爸”这样一个现代社会各种复杂因素作用下的独特物种,开始重新充满好奇起来——把他们和最难缠的娃娃们放在一起会产生什么样的戏剧效果?恐怕都是观众们想知道的。
于是网上各种又好气又好笑的段子、图片、视频开始雨后春笋般的出现,让一众妈妈们笑的肚子疼喘不过气来之余,有时候又想立刻冲上去揍两拳。
农耕文明占据大部分历史进程的中国,自古以来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男耕女织”一度被认为是最和谐的家庭画面,而现代社会职场中的女性地位偏低,也是造成了一旦有了孩子,女性往往是经过权衡放弃事业的大部分比例,这些因素都导致家庭中父亲的角色尴尬模糊。
不可替代的如山父爱
根据中国儿童中心在2017年底发布的《中国0-6岁儿童家庭教养中父母角色的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在生活照料等方面中,近80%父母的认知和表现不一致,实际生活中母亲仍然发挥了更多的作用,孩子遇到问题先喊“妈妈”也成为一种常态,而父爱的这种深沉往往会逐步演变成家庭教育中的父爱“缺位”现象。
很多男性因此心理上占据了制高点,认为“我只要把钱挣回来了,其它一切都与我无关了,家里的这些事情还不都是小事”,有社会学专家将此类归纳为自身成长不足,疏于或逃避责任的心理,“当父亲主动或被动地成为家庭中的真空隐形人后,战神妈咪就一定会被催生出来。”
而来自美国的一项最新的家庭跟踪研究成果表明:由男人带大的孩子,智商相对更高一些,他们在学校会取得很好的成绩,在社会上也更容易成功。这是因为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往往具有更强的目的性,孩子逻辑能力往往更加出众,而父亲身上的刚毅、果敢、甚至偶尔的简单粗暴都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素。
相对于母亲的事必躬亲,大包大揽,父亲带孩子的方式往往更有创造性,他们比较善于鼓励孩子动手动脑自己做事情,偶尔在需要探索、冒险的关口,也不会像妈妈那样过于保护孩子,鼓励孩子独立克服困难,这样可以更好的促进孩子心智和身体的发展。
若是追溯起父亲对子女的教育典范,大家比较熟悉的便是《曾国藩家书》和《傅雷家书》这些近代经典的案例,以身作则的父亲往往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而他们将一生沉淀下来的智慧和心得,以家书的形式传授给后代,则在世间广为传颂。
父爱如山,但严苛甚至有些拘谨的父爱背后,也蕴含了浓浓深情。
毛泽东在将长子毛岸英送到各地锤炼多年之后依然觉得不够成熟,又将其派往了朝鲜战场,虽然英勇牺牲但传下一段父子佳话;李嘉诚、王永庆等著名企业家的孩子出身豪门,却被要求不能拿一分多余的零花钱,除了教育经费,所有想要的钱必须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去创造所得;就连我们非常熟悉的演艺明星圈子里,也有姜文残酷训练儿子的一段往事——由于看见妻子周韵将儿子溺爱的不成样子,姜文利用一个暑假的时间把孩子带到了乡下,身体力行带着孩子开始了农民一般的劳作和生活,当晒得黝黑的孩子交还给妻子的时候,妻子心疼得直掉眼泪。但在孩子身心上,却补充到了之前难以想象的一切男孩子应该有的正能量……这些,恰恰都是父亲难以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其实,不光是姜文、张丰毅、陈道明这些娱乐圈的硬汉以对子女严苛式教育闻名,整个行业里,现在也逐渐开始形成了一种呼唤父爱回归和陪伴的风潮,这一点从陆续出品的影视作品中就可以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比如之前国外大火的动漫电影《神偷奶爸》、《寻梦环游记》等都赢得了不错的票房和口碑,而在剧情片方面,香港电影《岁月神偷》、《宝贝计划》等也都很受关注,还在各种电影节频频斩获奖项,内地的综艺片《爸爸去哪儿》更是赢得了满堂彩,延续了多季的高收视率,获得了众多行业广告主的一致青睐。
至于国产电影方面,远有鬼才导演张扬的《洗澡》、中有徐静蕾处女作《我的爸爸》、后有80后导演张大磊的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八月》……无一例外都在讲述与父亲的相处之道,面对略有些沉重而不易表达的父爱,电影导演往往很难把握分寸和张力,但动漫的形式就不一样了,有更多的空间可以展现。
父爱回归的社会效应
在好莱坞大量优秀作品开路在前的背景下,国内首个呼唤父爱回归的亲子动漫大作——《猫与桃花源》历时四年后,终于定档于4月5日正式与观众见面。
这部由追光动画出品的亲子电影从目前曝光的形象海报和预告片中可以看到,猫爸“毯子”相当符合当下“中年爸爸”的形象,臃肿的身材,安于现状的生活态度,对儿子“斗篷”想要寻找“桃花源”的梦想不屑一顾。
可在儿子离家出走寻找桃花源后,猫爸也是义无反顾地踏上寻子之路,剧情虽然尚未曝光,但不难猜测这将是一段父与子关系中的双向成长故事——通过冒险之旅,猫爸逐渐意识到父亲角色的重要性,学做一个好爸爸;儿子斗篷从爸爸身上获得了成长、责任与担当。
《猫与桃花源》是追光团队出品的第三部动画电影,在此之前追光动画先后推出了两部动漫电影,从关注传统文化的《小门神》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碰撞的《阿唐奇遇》,再到如今聚焦到“丧偶式教育”话题的《猫与桃花源》,追光动画的作品也一直都在借助动漫形式关注社会性热点话题,而这些内容也内塑造出了动画电影的独特价值观。
《猫与桃花源》与其他同类电影不同之处在于,没有血泪般控诉,只有讲述和解决过程,整部电影画面充满温情,让父亲和孩子一起观看的同时不但毫无压力,还可以深入内心情感。
追光团队一直认为,对于孩子而言,父亲的陪伴是不可替代的。孩子对家庭的认知来自于母亲,而进入人类社会的窗户则需要父亲来开启。父亲的陪伴能够帮助孩子积累社交和社会经验,传递普世价值观,沟通起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的桥梁。
尽管电影上映还有将近1个月的时间,但在知乎、豆瓣和猫眼上都已经出现了相应的探讨,不少观众表示对此非常期待,而猫眼上表达“想看”这部亲子动漫电影的人已经将近4000人。
美国教育学家赫伯特曾经把一个称职父亲的作用,形容为超过一百个老师。毕竟,在人生漫长的旅程中,能够自始至终陪伴我们走过诸多关口的除了父亲、母亲,又有谁能来相比呢?无数伟大母亲的形象已经彪炳史册流芳千古,而父亲的角色也正被呼唤从丧偶式教育中拯救出来,如同电影中猫咪父子的情感回归一样,生活中的我们迫切需要更多承担更多的优秀角色。
那些充当了多年“真空人”的父亲们,还是建议你抓紧行动起来,从现在开始多去陪伴孩子吧,千万不要让别人喊出“在陪伴孩子方面,你的作用甚至不如一只猫”那样的难堪话语。
文:熊出墨请注意
举报/反馈

熊出墨请注意

9.1万获赞 4.7万粉丝
10年主流媒体从业者。
优质科技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