恳请您点击右上角,订阅“媒介之变”的百家号。
孙佳山
为什么“主旋律”突然火了?首先因为观众几乎彻底变了
画外:我们观察到从《战狼》、《湄公河行动》到《人民的名义》,再到今天的《建军大业》和《战狼2》,这几年“主旋律”作品的市场热度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你觉得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确实很多人会从产品内涵的角度来谈这个趋势,但我认为更大的原因来自于当前文化娱乐消费者的外延的不断延展。
在今天这个时代,影视产业的外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既包括我们消费者基数的暴增,即产品受众人口基数的极大增加;也包括媒介形态的变迁,即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媒介迭代效应。这些来自于电影产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已经剧烈到可以带来对于整个产业来说都是颠覆级的文化挑战——不仅会颠覆传统电影类型的市场格局,甚至“电影”本身的定义都有可能会被改写,因为现在的电影产品所面对的,是和之前任何时代都几乎完全不一样的消费者。
画外:中国电影的年度观影人次在过去的5年来增长近10倍,有非常多的新消费者走进电影院,你觉得这些新的消费者和之前有什么不一样?
:电影界去年特别流行一个词叫做“小镇青年”,那会儿的学界和媒体都认定“小镇青年”就是中国电影市场的真正增量,这当然是不准确的,其本身也只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而已,何况自从去年4月票房开始萎靡不振之后,那些人就再也没敢提这茬儿。
从学理上讲,我更愿意把这些“小镇青年”,也就是构成增量的这些新观众们,称为“不完美的消费者”。这里说的“不完美”并不是歧视性的贬义词,而是一种特征区分性描述。也就是说,中国电影的这些新观众,这些新的文化娱乐消费者,是由于商业地产在三四线城市和广大县级城市不断“下沉”之后,才走进电影院的,而他们和一般意义上的“影迷”、“新兴中产阶级”这种意义上的消费者相比,是非常“不完美”的。
比如,他们并没有传统“影迷”、“新兴中产阶级”的受教育程度、审美趣味、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就我们过去所熟悉和适应的文化娱乐消费来说,他们的“瑕疵”太多了。但就是这些海量的“小镇青年”、这些海量的“不完美的消费者”,恰恰构成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强大增量,他们已经改变了过去电影观众的外延——进而开始改变过去我们所习惯的电影观众的内涵,三四线城市和广大县级市的新的电影观众,在票房上至少已经能和一二线城市的传统观众“三分天下”——这自然会带来电影生产和传播逻辑的改变,是那种想不改变都不行。
举报/反馈

媒介之变

8258获赞 3.9万粉丝
从媒介之变看未来道路
大学教师,孙佳山,影视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