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2
造就第246位讲者 汪星宇
乡村笔记创始人
大家好,我叫汪星宇,我是学国际关系的。我本科读的复旦,在上第一堂国际关系的课时,系主任跟我们说,“这个专业很好的!是屠龙之术!然后他顿了顿又说,但你们出门看看,这世上哪里有龙……”我想,这大概就是我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然后就开始创业的原因吧。
中国是怎样的?
上学这些年,我去了很多地方:欧洲、纽约、朝鲜、韩国,我发现自己去的国家越多,就越不知道中国是怎样的。当有很多外国的小伙伴们问我中国是怎么样的时候,我能想到的只有上海,最多加上上海的郊区。
我知道那是不对的。可是,中国是怎么样的,我真的不知道。
我老家是南汇大团的,我人生的前20年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就是跟大家说我是上海乡下人,然后大家跟我说上海是没有乡下的。我以前不服,我想自己小时候也在大棚里面玩大的,也跟大公鸡搏斗过。可后来当我走过了云南、贵州的乡村后,我发现小伙伴们说的也许是对的。
上海的乡村确实在全中国的范围看来并没有那么典型。
清华大学的孙立平教授认为,中美城乡差异有非常大的不同。在美国,一个生活在纽约的投行职员和一个生活在加州农村的农场主,即便他们的生活方式不同,但他们的思想维度却是同一个时代的。但是在中国,也许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乡村之间就存在着时代上的差距
从乡村了解中国
为了了解真正的中国,为了让自己这个学国关的人更加有视野,我这两年参加了很多青年人去乡村的项目。有团中央的“西部计划”,有地方政府的“三支一扶”,有做支教的“美丽中国”,还有做扶贫的“黑土麦田”。
云南临沧乡村学校的老师告诉我,那里的学生们从初中才开始学ABC,我当时就特别地着急,心想在如此国际化的今天,这岂不是误人子弟?这些孩子们未来该怎么找工作,该怎么生存下去呢?而老师们的回答是,其实那边只有40%的孩子们会去参加中考,而只有中考的时候,他们才会用到英语。
这是凤凰凉灯村,一个大山里的寨子,有个王大哥经常跟我说他家的跑山鸡有多好,我尝了一下发现味道确实不错。这样的跑山鸡拿到城里卖,或许可以卖到几十甚至上百块一斤。但是,当王大哥艰难地趟过三条河,下山去到他们那边的镇上菜市场时,这样的鸡却只能卖几块钱一斤。
我去到的很多村子都在国家级贫困县里,那边有的没有通路,有的没有通水,有的厕所和卧室就在猪圈的边上,整一个晚上你都能听到小猪的叫声。但也就是在那样的村子里,我可以拿着一双筷子从村头吃到村尾。
那边的支书会拿出苞谷烧酒来招待大家,跟你聊聊村子里樱桃节赶边边场(相亲)的故事,而且他们还特别热情地邀请我下次去参加。
还有一个我觉得只有在村子里面才有的体验,那就是村子里的“黑夜”。每到夜晚降临的时候,村子里会出现各种各样小动物的声音,显得村子的夜晚特别安静;而天上那一轮乳白色的银河又会衬得村子格外地黑。
所以,我太想在村子里多待一会儿了,而且想把更多的同龄人、更多的孩子也带到村子里去
说好乡村的故事
学国际关系的人有一套理论,叫做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它说的是,权力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力量,更多的是一个故事。如果我讲了一个故事,你相信了我的故事,我就对你掌握了权力。
如何去讲一个更好的故事呢?这就需要我们有更好的同理心,需要我们能够感同身受、将心比心。就像1963年马丁·路德·金先生在林肯纪念堂发表的那篇演讲——《我有一个梦想》,那25万人顶着烈日去听演讲不是因为他们好奇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是什么,而是他恰好说出了众人心中的那个梦想。
而要如何才能有一个足够的同理心呢?我想这又需要一个宽广的视野。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视野不仅是向上、往外的,不仅是高楼大厦,纽约、巴黎,它更多应该是往里的,有乡村田野、有乡土中国。
所以我就拉上了当时还在做公务员的大学室友开创了乡村笔记——一个以乡村为场景的教育服务平台。这年头,我们去纽约、巴黎游学,去埃塞俄比亚搬砖,去印度做义工,一到寒暑假孩子们就满世界飞,忙得不亦乐乎。
我和我的团队就认为,除了纽约、巴黎,是不是更应该让孩子们去看一看中国的乡村。毕竟纽约、巴黎,孩子们足够努力总是会去的;但是乡村,如果没有社会的引导、家长的坚持、我们这样的团队的疾呼,也许孩子们这辈子都不会去乡村。
如果孩子们都不去乡村了,未来他们会不会去超市拔萝卜,会不会觉得瓜果蔬菜都是从超市里长出来的。
让乡村被看见
2016年的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的农村人口是7.4亿,占总人口数的50.32%,但我们每天的新闻头版头条只有北上广深、明星八卦。乡村太需要被人看到了。
我之前在乡村帮老乡们卖瓜果蔬菜,我发现老乡们最需要的并不是我们帮他们去卖。老乡们最需要的是关注,一个东西被看到就是值钱的。
我经常用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打比方,就是明星,如果有一亿人知道他的话,不管是夸他还是骂他,他都是值钱的,中国的乡村其实也是这样。
我们会带着孩子们,沿着沅江从常德的桃源逆流而上,去重走沈从文先生湘行散记的路线,一路上给孩子们上文学采风、创意写作的课。
我们认为,真正的写作不是告诉你文体是怎么写的,而是把你带去一个新的场景,让你去感知,去提出新的问题。而我就想通过这样的课程方式,去带孩子们了解我们的乡村。
我们的团队有一个小小的目标,希望两年内至少带1000个孩子去到湘西山村、福建渔村、新疆大漠,去到中国各种各样的乡村,让孩子们在未来做人生规划、职业发展、甚至买一颗菜的时候,能多0.5秒的念想,说中国还是有乡村的。
中国乡村虽有与我们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没有孰高孰低、孰优孰劣,城乡和而不同。如果我可以完成这一点,也算是我对社会作出的一点小贡献。
谢谢大家!
文字丨方芳
校对丨其奇、LUSEN
举报/反馈

造就

14.5万获赞 13.4万粉丝
剧院式演讲平台,发现创造力
科学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