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滴滴与小蓝同时发布声明,二者达成业务托管合作。未来一段时间,用户可以通过滴滴出行APP继续使用小蓝单车。
经历了“死而复生”,小蓝单车重回公众视野。而合作方滴滴的出现,为身陷资金困境的小蓝单车带来了一线希望。
但是滴滴此举出于公益行为之外,还有着怎样的考量?滴滴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托管小蓝 滴滴操盘共享单车
根据小蓝和滴滴发布的声明,滴滴将提供“小蓝单车APP用户押金、特权卡及充值余额可转换为等值滴滴单车券和出行券“的备选方案。
虽然“复活”后的小蓝单车,品牌、押金和欠款等各项事务仍归属于小蓝公司,但其对于用户的欠款,得到了实质性的解决办法。这对于小蓝来说,无异于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公布托管小蓝的同时,滴滴表示,将于近期在滴滴APP内推出共享单车平台,将汇集ofo、小蓝单车和即将上线的自有品牌,未来还会接入更多单车品牌,并将陆续推出免押金骑行服务。
在领投ofo多轮融资之后,滴滴的定位从投资者转换为参与者,背靠自身成熟的运营实力,加码布局共享单车领域。
而托管小蓝单车,正是滴滴将这一计划付诸实践的首次行动。
小蓝单车上线于2016年11月,半年内,累计投放了60万台车,拥有2000万注册用户,最高时每日订单达300余万,已进入北京、广州、深圳、南京等城市。
彼时,这个号称“最好骑的共享单车”,小蓝在行业中积累了不错的口碑和实力。
2017年6月,mUserTracker数据显示,小蓝单车APP月独立设备数432.4万台。虽然这一数量与ofo、摩拜相差悬殊,但仍领跑哈罗、酷骑等第二梯队企业,小蓝成为了行业中真正的“老三”。
但随之而来的B轮融资失败,给了小蓝致命一击。去年9月小蓝传出退押金难的消息,并随即在11月宣布解散。
如今,滴滴选择托管小蓝单车,也正是看中小蓝所拥有的共享单车存量、用户数量,以及入场诸多一二线城市等价值
随着共享单车的迅速发展,已有包括北上广深等多个一二线城市发布共享单车禁投令,还未进入城市的共享单车已经没有机会。因此小蓝单车所拥有的北京、广州、深圳、南京、成都等城市入场券,以及其积累的用户数量、单车存量、产品技术和供应链优势,能为暂未运营过共享单车的滴滴,提供现成的资源和支持。
当然,在通过小蓝单车进行城市冷启动之后,滴滴的自有单车新品牌也将再次搅局共享单车。
实际上,随着小蓝、酷骑等第二梯队共享单车企业相继倒闭,大多数人认为国内共享单车市场已经成为了摩拜、ofo的天下。但是近期频繁出现的变数,却让共享单车行业呈现出了全新的局面。
先是在2017年9月,蚂蚁金服注资永安行低碳,成为后者控股股东后,立即合并了哈罗单车,完成了“共享单车并购第一案”。12月,蚂蚁金服领投了哈罗单车的3.5亿元D1轮融资。来自阿里系的背书和充足的资金支持,给了合并后的永安行低碳和哈罗单车一针强心剂,入局共享单车“三国杀”。
如今,滴滴托管小蓝单车,并将推出自有品牌。显然,共享单车领域仍是巨头争相加码布局的战场。
这一系列事件的原因,离不开共享单车提供的刚需服务
自2016年共享单车席卷城市,其所具有的随用随还的单车租赁服务,弥补了原有出行方式中,短途出行领域的空白。因此,共享单车迅速融入生活,尤其是在人口密度较高的一二线城市,成为了上班族的通勤利器。
这一刚需应用价值也使得共享单车具备了强大的获取用户能力。
QuestMobile报告显示,2017年11月,摩拜单车周活跃用户量达3128万, ofo为2659万。同年12月,ofo官方则表示,ofo已在全球连接了超过1000万辆共享单车,日订单超3200万。
移动互联网兴起,人口红利逐步消退,获取用户的线上成本随之水涨船高。而共享单车的出现,给了互联网企业获得用户的全新“发动机”
毋庸置疑,共享单车已经成为目前大流量入口平台,这正是互联网公司的兵家必争之地。
而对于出行平台滴滴来说,共享单车除了带来流量,更是弥补了其在短途出行领域的空白。
与此同时,共享单车平台的推出,已使得滴滴具备了集合“四个轮子+两个轮子”的双平台模式。
这一模式与目前大多数巨头互联网公司所采用的战略,有着相通的逻辑。
例如,美团在外卖领域站稳脚跟之后,便开始向出行领域布局,在美团APP内接入摩拜单车后,陆续在南京、成都等城市上线美团打车业务。新零售公司便利蜂,也在原有的新型便利店基础上,增加了无人货架业务。
显然,双平台的拓展,给公司业务提供了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
这种做法一方面提供了更为完善的服务,增加了用户粘性,另一方面为企业带来了新的流量,并完善了原有的用户数据。
此次滴滴所打造的双平台,正是凸显了滴滴业务全面发展的野心。
深耕大出行 拓展想象空间
2017年滴滴的重点是修炼内功,2018年我们会全面出击。”滴滴出行CEO程维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按照目前所布局的业务线,滴滴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综合出行服务商”。
最开始从打车领域切入后,滴滴陆续扩张到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大巴、短时租赁及新能源车等多项业务。
2017年2月16日,滴滴CEO程维和总裁柳青在内部信中表示,滴滴整体架构将划分为包括快捷出行、品质出行、公共交通等专门的事业部。滴滴作为司机和用户之间的连接平台,为用户提供完整的出行解决方案。
至此,滴滴大出行领域布局凸显。
实际上,在合并了快的、收购了uber之后,滴滴已经成为了中国网约车领域无可争议的“头牌”。
据猎豹大数据显示,2017年打车APP周活跃渗透率排行榜中,滴滴系占据全行业前3名,远超嘀嗒拼车、曹操专车等竞对。
图片来源:猎豹大数据-2017年打车APP TOP10榜单
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17年中国专车行业市场规模数据分析》显示,2017 年 H1, 滴滴出行以 92.5% 的市场占有率居专车市场订单份额之首。
图片来源:智研咨询-2017年中国专车行业市场规模数据分析
根据滴滴刚刚发布的2017年出行大数据显示,滴滴去年在国内布局城市超过400个,用户数达到4.5亿,总共完成了74.3亿订单。
海量的出行数据背后,显示出滴滴从曾经的网约车平台,向聚合自动驾驶、汽车分时租赁、共享单车等业务的中和出行服务商的转变。
通过不断完善服务,沉淀巨额用户资源,这正是互联网企业赖以发展的核心策略。
而滴滴所具备的优势,在于通过用户资源管理,拥有了庞大的流量入口。用户数据的持续累积,给了滴滴更大的发展空间。
这一优势使得滴滴形成了出行领域的大数据和AI技术能力。
据滴滴公布的2017年出行数据,滴滴与济南、武汉、广州等城市开展合作,通过智慧信号灯、诱导屏和潮汐车道等方式来缓解拥堵。在这些城市中,滴滴帮助优化了超过1200个信号灯,让当地的拥堵指数缓解了10%-20%。
去年12月,滴滴获得了来自软银等资方的40亿美元股权投资。此次融资除了将用于进一步加大对上述AI交通技术的投入外,还将加速推进国际化,并拓展包括新能源汽车服务在内的创新业务。
而新能源汽车正是滴滴正在发力的一环。此前,程维表示,滴滴正在筹备搭建新能源汽车充换电体系“小桔充电”,期望通过开放合作实现全国范围的“桩联网”,为平台上26万新能源汽车司机提供充电服务。
足够多的量能积累,使滴滴出行具备了更大的平台属性。用户的不断增加,也使得滴滴业务线持续拉长的底气。
此背景之下,二手车领域不出意外地成为了滴滴的发力点。去年9月,滴滴2亿美元战略投资人人车,并在滴滴出行APP开通“买卖车”入口,进军二手车市场。
这一行动,也弥补了滴滴在线下运营服务、汽车后市场等领域的短板。
显然,滴滴正在将业务向出行平台全领域拓展。
除了此次上线的共享单车平台外,共享汽车也是滴滴将要大力发展的领域。滴滴表示,这一业务接下来预计投入资金10亿元。而这一领域中,已有GoFun、TOGO、摩拜等多个玩家入局。得到业界普遍认可,滴滴自然不会错过这一新业务入口。
多项业务线并行,这一策略在给平台带来巨大的新增流量同时,也通过滴滴平台多维度的服务切换,描绘出更为精准的用户画像。而这也将发挥其所具有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提升滴滴运营用户的能力。
一切皆有可能。”当被问及未来滴滴是否会尝试其他业务时,程维如此回答。毋庸置疑的是,大出行领域的深耕使得滴滴具备了完整的平台属性,多项业务并行拓展,也将给滴滴的未来发展带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举报/反馈

余德

8万获赞 1.6万粉丝
互联网靠谱资讯提供商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