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一本财经(ID:yibencaijing)
文|晨曦
2018年,农村金融、供应链金融等深耕行业的金融即将回归。
尽管是风口,但农村金融的发展掣肘太多,最大的问题,就是数据太少,互联网化的降维攻击基本全部失效。
但,农村真的毫无数据吗?
“其实有大量潜在数据藏在农村,需要深入挖掘。”多位农村金融的从业者称。
互联网金融公司以及巨头,开始了下乡之路。他们花样百出,频出奇招,从各个维度去收集农民数据,展开了一场农村数据抢夺战…
01纷纷折戟
和现金贷不同的是,农村金融从来不会有监管风险。
2017年年初,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关于农村金融的“千字文”,大力鼓励发展农村金融。
这是行业巨大的信号弹,释放了监管的无限善意和鼓励。 此后,监管不断加码,对农村金融的优惠政策、扶持不断。
中国社科院调研后指出,“三农”金融缺口超过3万亿元。
3万亿蓝海,终于在今年迎来了“小爆炸”。据统计,从2016年至今,已共计12家农村金融平台相继宣布获得融资。
但农村的土地,却没有那么容易开垦。
农民大多以耕种为生,生活用品大多自给自足,彼此之间的交易多以现金为主。
他们几乎都是征信白户,大部分人连银行卡都没有,更别说信用卡或信贷记录。
他们也没有互联网数据,买回来的手机,除了玩玩单机版的“消消乐”和“斗地主”,上网轨迹几乎为零。
针对这个坚冰一样难以渗透的群体,众多平台一开始的下乡之路,皆频频受挫,通过互联网手段的降维攻击,几乎全部失效。
最开始渗透进农村金融的,是阿里和京东两个互联网巨头。
“发家致富靠劳动,勤俭持家靠京东。”
“农村淘宝啥都有,购物就在家门口。”
卖化肥、农药和猪饲料的广告少了。村里坑坑洼洼的墙壁先被刷上白漆,再被刷上京东的鲜红大字,或者村淘的橙色大字。
碧绿的田野和灰色的村庄为背景,这些简单粗暴的标语更加显眼。
刷一面墙300元。这甚至促进了农村刷墙业务的爆发,有人因此年收入上千万。
2014年,这是阿里和京东大肆杀入农村的第一年。他们备好了进军号角,奏响“下乡进行曲”。
但实际情况并不好。
农民对这些新鲜事物的接受度不高,比如,阿里的村淘小店,需要用支付宝支付,但一些农村人对手机的使用并不擅长。
两艘巨轮驶进农村海洋,却成了一叶孤舟,泛起了一些涟漪,却没能掀起滔天巨浪。
渐渐的,早年高挂于电线杆上的广告,已落满灰尘,逐渐褪色。原本高调开业、生意红火的门店,如今已门可罗雀。
巨头艰难前行,互联网金融的大军也前来试水。
他们最开始的尝试方式,是让农民和其他群体一样放款,结果发现根本很难走通。
因为农村数据太少,一般只有几个核心维度:姓名、身份证、手机号、家庭住址、银行流水。
因为数据维度太少,风控规则简单,攻克起来极为简单。
“最早进入农村金融的玩家,都觉得农民相对淳朴,不会太精于算计,所以风控相对简单”,某农村金融的负责人程平称,早期这批玩家,都几乎折戟,原因是,农户的进化速度很快,同时信用意识薄弱,很难划定底线。
而帮助农民进化的,大多底层的信贷员,他们和农民内外勾结,骗贷并分成。
一些心术不正的信贷员,就如撒入农村的病毒,很快就将一个村落吞噬。
内外勾结,正在成为农村金融的最大隐患。
某农村金融的风控负责人程平称,他们就曾经遭遇过这样的案例。
部分农户使用“银行流水伪造”软件,只要输入姓名、起始时间、金额,就能自动生成一份完整的银行流水。
而最终打出来,还加盖了银行公章。
而帮助他们伪造流水单的,居然就是公司内部的信贷员。
巨头举步维艰,互联网金融公司纷纷遇阻,农村这块坚冰,就没有融化之道吗?
当大家开始沉下心之后,发现农村并非“一张白纸”,依然会有数据值得挖掘——他们开始频出奇招,找到了一些弯道超车的捷径。
02数据大战
通话记录、银行流水等数据,是线上信贷必需收集的维度,但在农村,这恐怕真不算核心数据。
什么样的数据,在农村是最为重要的?
生产数据。
比如,一个养猪的农户,就得去看他建了多大的猪圈,养了多少头猪;一个水稻种植户,要看他有多少亩地,种了几茬水稻。
以前对于生产数据的采集,大多公司是深入田间地头:去丈量下土地,去猪圈里数数猪。
如今,很多公司有了创新的高科技玩法,比如有一家公司,推出了遥感卫星技术,从天空监控农田是否在种植。
而还有一些农村金融平台,也会在农户的猪圈里安装摄像头,实时监测农户的养殖情况。
生产数据之外,第二重要的数据,就是 社交数据。
与微信、微博等网上社交数据不一样的是,农村的所有社交,都集中在一个小小村落的熟人社会中。
现在农村金融常用的风控手段,就是深入农村,与当地村民闲聊,来了解对方借贷者人品如何。
在线上数据缺失的窘境之下,唠嗑、面访成为各家平台获取有效数据的惯用手段,家庭稳定程度,往年营收状况,邻里口碑等都有可能成为平台的放贷标准。
而除生产数据、社交数据之外,也有多位深耕农村的从业者认为,定位数据同样重要。
农民的活动轨迹相对固定,要么在家,要么在地里,如果他的定位长期脱离这两个位置,这个用户就可能存在风险。
实际上,农村不是没有数据,只是藏得很深,需要下苦功夫去挖掘。
而巨头们在农村的征途也越发有意思。
他们除了在农村建立门店之外,开始了一系列的供应链合作。
比如,京东金融与玉米种子企业“杜邦先锋大粮公司”合作;蚂蚁金服就和蒙羊集团合作等。
其次,就是大规模的股权投资。
比如,京东金融投资了“聚土网”,蚂蚁金服投资了中和农信等。
巨头一系列行动背后,藏着更大的野心:他们正在点滴收集农村的数据,试图再次用互联网和科技,重塑农村。
比如,京东金融正在试图给“农业合作社”放款,而合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合作社是否保留历年来的交易数据。
“早期农民与合作社交易,数据都是纸质的,合作的前提,是要求他们将就数据录入电脑”,相关负责人强调。
巨头和核心企业的供应链合作,获取数据是重要目的之一。
京东农村金融负责人洪洁曾对媒体表示:“选择大型农企,主要看中的是其优质的数据资料,可以与信贷产品的风控打通,确定农户的信贷资质。”
京东如此,蚂蚁金服也不例外。
2016年蚂蚁金服战略投资中和农信,掌握其30%股权,成为第二大股东。
“蚂蚁金服和我们商量过好几次,想让我们分享数据”,中和农信某负责人称。
“与中和农信合作放款,可以使贷款用户的数据沉淀在互联网上,形成首条信用记录。”蚂蚁金服也曾公开表示。
“实际上,巨头们的投资和布局,大多是为了获取数据,建立数据模型”,某资深业内人士称。
有了数据,在农村这片折戟的土地上,巨头还能重回荣光,用互联网和技术的方式,对农村进行“降维攻击”。
03风控奇招
现在数据尚少,还不足以搭建一套坚不可摧的风控体系。
互联网金融奇招百出,试图破解暂时的掣肘。比如,现在颇为流行的“数据闭环”模式。
农民养猪过程中,大概需要多少钱,都通过数据先计算出来。
农村金融公司会买好猪苗、饲料,提供给农民,最终猪出栏,农村金融公司甚至会帮农民将猪运到屠宰场宰杀、卖掉。
农村金融公司提供了一条龙的服务,最终扣除了本金和利息后,剩下的钱再给农民。
这个模式下,农民几乎成了农村金融公司的“打工者”。
“这种情况下,几乎不用给农民做风控,因为,农民几乎碰不到钱”,该公司的负责人称,这种深入产业链的方式,节省了风控成本,同时收集了农村数据。
除了制度和规则上做风控之外,还会通过技术解决。
比如,给信贷员装有定位系统、录音系统的硬件设备,以便实时监测信贷员。在实地考察时,要拍摄现场照片上传。
而信贷员在实地考察中,关键验证,这个家是不是农户的,他会不会故意找一个家境较好的邻居,来冒充自己家。
因此在走访过程中,会问很多细节问题,比如洗手间的开关在哪里?
信贷员结束家访,资料上传后,总部还有一轮核实。
要么视频,要么电话,借款人还需要回答很多细节,来验证他是否撒谎。比如:沙发的颜色,电视的摆放、地板的图案等问题。
而拍摄的照片,也被充分利用。
平台会有专门的线上评估师,根据照片来分析借款人的生活习惯,还款能力等。
比如,有没有赌博用具,有没有烟酒,来判断是否有不良嗜好;电风扇、电视机等家电,都是什么牌子,值多少钱,判断其家庭收入状况等。
在数据少得可怜的农村,任何一项资料,都要被充分挖掘。
数据的采集,规则和技术上的探索,这些区别于线上风控的奇招,也让农村金融找到了一些破解难题的窍门。
在农村,曾经互联网的降维攻击,几乎完全失效。
但目前,农村的数据就如涓涓细流,正从四面八方慢慢汇聚;技术也开始渐渐发挥作用。
农村金融的坚冰,已出现裂隙,点滴融化。
举报/反馈

i黑马

16万获赞 8.8万粉丝
让创业者不再孤独,提高创业者成功率!
北京创业未来传媒技术有限公司,财经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