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关注,订阅李俊慧的百家号
文/陈莉 审校/李俊慧
日前,在港上市的高鑫零售发布公告称,淘宝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提出强制性无条件现金要约,拟收购高鑫零售全部已发行股份,要约价为每股 6.5 港元。
公告显示,包括前高鑫零售执行董事Bruno Robert MERCIER、高鑫零售非执行董事郑铨泰、大润发中国(康成投资)董事长黄明端等在内的各董事,所共持有的1.29%股份,也将一并作为收购要约部分。此外,阿里巴巴泽泰于12月7日,与高鑫零售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欧尚中国及大润发中国,订立业务合作协议。
新零售的趋势已经无人怀疑,但问题是,阿里巴巴为什么如此着急私有化高鑫零售呢?
阿里收购策略:入股、参股多数为了最终控股
回顾过去几年,阿里巴巴出手的参股、投资记录,绝大多数都以完全并购或绝对控股为结束。
从早年的万网,后来的UC,再到优酷以及近几年的三江购物、银泰百货,只要有机会有可能收归囊中,阿里巴巴很少错过。
以银泰百货为例,2013年5月28日,阿里巴巴银泰集团共同打造“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项目,即菜鸟网络,银泰集团投资16亿元,占股32%,成为第二大股东。
2013年10月17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与银泰达成战略合作,探索线上线下(O2O)的融合,随后不久,银泰全国29家门店收银台支持使用支付宝钱包付款。
2014年3月31日,阿里巴巴宣布以53.7亿元港币对银泰商业进行战略投资。双方将打通线上线下的未来商业基础设施体系,并将组建合资公司。
2016年6月29日,银泰商业集团发布公告,称接受了阿里巴巴的换股通知。完成换股后,阿里巴巴方面对银泰总持股将达到27.90%,正式成为银泰商业的最大股东。
2017年5月16日,银泰商业集团公告称其私有化事项已获大法院确认。此后,阿里巴巴将成为银泰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预计增至约74%。
简单说,按照过往阿里巴巴的投资策略:要么不投资,要么投资就必须把它收为己有,以确保自己占主导地位。
从这个角度看,阿里巴巴从参股高鑫零售到如今计划私有化全盘拿下它也就可以理解了。
控股才能融合:新零售理念落地不能光靠喊口号
从投资或参股后协同作战效应来看,只有全面控股,才能实现阿里巴巴的新零售战略设想。
简单说,收购或者投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绝对控制和管理,实现利益最大化。
众所周知,所谓新零售,即企业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商品的生产、流通与销售过程进行升级改造,进而重塑业态结构与生态圈,并对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
而高鑫旗下拥有的欧尚以及大润发等线下零售场景或者服务业态,是阿里巴巴现在正着力打造的新零售的线下的重要支撑点。
如果说只是一个简单的参股合作的话,那么双方在推进相应的零售解决方案的时候就面临谁主导谁配合,谁参与谁实施的问题。
此外,只有全盘拿下高鑫零售,才能避免合作或内部出现消耗战。
简单说,只有阿里巴巴实现了全部的控制,那么它才能对高鑫零售旗下零售网点或业态进行新零售改造时起主导作用,包括支付结算层面,包括AI场景设置里面,包括商家管理层面等。
比如,按照传统的线下零售套路来看,他所入驻商家并不是品牌厂商的直营店,可能是很多授权的代理厂商。
而对阿里巴巴新零售来讲的话,他需要的是跟品牌厂商达成直接的合作。
通过线上的流量和线下的庞大的网点布局和品牌厂商捆绑得更紧密,在新零售解决方案方面能够形成协议,包括双方之间的支付模式等,应该也突破原来的固有结算方式。
新零售的本质:跑马圈地挤压传统中小渠道生存空间
只有实现了对高鑫零售的全面控制,才能按照阿里巴巴意愿、设计、节奏、方向去改造升级超市或者大卖场或者其他的销售业态,也才能实现阿里巴巴心里目标或诉求的最大化。
当然,对阿里巴巴来讲,高鑫的一个最大的吸引点莫过于其线下的多年的零售管理经验,包括其成熟的线下网点布局。
因此,它只需要做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就可以实现对线下零售或者零售新业态的全面升级改造,用户就可以在高新零售店面体验到全新的消费服务。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新零售行业竞争竞争激烈,目前处于处于卡位阶段,谁先占有了市场,谁先大面积实施了新零售场景,谁才能取得先机。
在新零售或者无界零售成为大势所趋的背景下,无论是苏宁,国美,京东,阿里都在加大线上线下的融合力度。
对国美和苏宁来讲的话,他们之前在线下有着很好的积累和布局,对他们来讲就是如何更对的去发挥线下的优势,然后把它线下优势和线上的这种短板有效的整合起来。
而对阿里和京东来讲的话,虽然他们强势在线上,但他们急需要把他们线上的用户和线下的消费场景有效的结合起来,所以在这个线下网点的争夺中其实也是一个装备竞赛的过程,比如永辉城市与京东也存在更深度融合的可能。
因此,谁率先把线下网店布局较多的零售场景纳入麾下并实现了改造升级,谁就掌握了新零售或者无界零售的的主动权。谁才有可能在未来的线下线上融合的新零售变革中占到有利的先机。
(作者: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长期关注互联网、知识产权及电子商务等相关政策、法律及监管问题。)
举报/反馈

李俊慧

61.4万获赞 5.9万粉丝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