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共享单车大浪淘沙,领头两强摩拜、ofo一骑绝尘,许多人猜测两者会像当年的滴滴uber、美团点评等企业一样走向合并。在上个月的腾讯合作伙伴大会上,ofo投资人,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潇虎就曾表示“当头部的大城市投放过量,两家差异不大的时候,合并是理性选择。”
但在财富论坛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王晓峰则强调目前合并并无可能。“最终剩下的一个玩家必须在产品力或者品牌力两者做出自己的差异化。”
规模绝对是“第一竞争力”
记者:摩拜今年特别强调全球化,我们在全球化上是怎么考虑的?
王晓峰:许多中国互联网企业难以全球化主要是其消费需求的多元化。通用汽车用了近百年完成全球化,但uber则用了五年,因为它的需求更加清晰明显,就是快、便宜。从这个角度说,自行车是一个全球化产品,无需市场教育,而共享单车在美国、中国、欧洲需求的区别并不大,这也是我们可以快速布局的原因。
南都:相比国际化,国内一线城市现在都基本实行“禁投令”,您是否会觉得国内已经没有增量空间,只能是存量市场运营?
王晓峰: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自行车大国,有3亿辆单车,现在全国共享单车才2000万辆,所以本质上我们是让自行车流动起来,要不然“乱停乱放”会更加明显;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政府管控让行业的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达到平衡。
南都:比起摩拜、ofo强调国际化,许多二线品牌共享单车强调渠道下沉;但也有厂商认为三四线城市的需求并不能满足规模经济,甚至是“伪需求”,您怎么看?
王晓峰:对于区域化品牌厂商是这样的,这是个“线上+线下”的产业,可能这个城市需要几千台车投入下去获得一定收入,但后台运营管理就难以为继。共享单车一个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产业,本质上是规模经济,达到一定规模才能降低单位成本。
南都:其实能不能理解规模就是“共享单车”的第一竞争力?
王晓峰:绝对是这样的,其实互联网竞争的最后跟传统产业的竞争一样,比如说超市,一家连锁门店更多,它就能拿到更低的进货价,这就是主要的区别。
产品力的区别?摩拜可以叫网约车
南都:前段时间(ofo投资人)朱潇虎说当两家已经“投放过量”、“差异不大”时,融合是理性选择,您觉得现在“投放过量”、“差异不大”吗?
王晓峰:我们分析中国起码有5亿人需要共享单车的服务,现在全部品牌加起来也就2000多万台共享单车全国400多个地级市摩拜只进入170多个,从这个角度说,目前共享单车的渗透还是早期,所谓“过量”更多是地区发展不平衡。我们还有很多渠道向下的机会,但前提与政府探讨如何共同运营管理。
差异化主要体现在两点,产品力与品牌力。产品力需要你提供更多独特价值,其他厂商没有的东西。如果大家同质化明显,那就比品牌力。比如说洗发水,其他大家的产品差异并不大,但有贵有便宜就是因为品牌力的不同,这是厂商投入许多心思与市场费用构建起来的,与用户有情感联系。
南都:其实品牌力可以理解,但您是否觉得现在产品力很难做出差异化,毕竟大家只要车多、便宜?
王晓峰:还是可以做出很多差异。大家的车放5年,你看谁生锈更多;连续开10台车车锁,你看谁体验更好。更重要的是,摩拜还能叫网约车等其他服务,而其他厂商没有。
举报/反馈

新出行指数

291获赞 1万粉丝
数据化解读中国路面经济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