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学本科学的专业名称叫做「信息与计算科学」,是一门综合数学、信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理科专业,主攻信息科学与计算数学两个方向。
其中有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叫做《信息论》,专门研究信息的有效处理和可靠传输,可以称得上是现代通信业的基石。在我读书时,对这门课上提出的一个概念印象深刻——
信息熵,是通过描述信源的不确定性来衡量信息量多少的定量指标。
这么说还是太抽象了,简单讲就是:
不确定性高(或混乱)的事物信息量大
确定性高(或有序)的事物信息量小
举个例子,这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幼儿园虐童事件因为缺少太多关键证据变得扑朔迷离,事件本身的不确定性较高,信息量非常大;与之相反的是,10月份宋慧乔与宋仲基举行婚礼,事件清楚,没什么不确定性因素,信息量反而非常小。
事实上,对于通信学科来说,「熵」是一个“舶来品”。它是由信息论之父香农在70年前的一篇论文中引用的热力学概念。在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最终会达到热平衡,它的总混乱度(即“熵”)不会减小,这个过程叫熵增,最后状态就是熵死,也称热寂。
只不过热力学中的“热熵”是表示分子状态混乱程度的物理量,而香农用“信息熵”的概念来描述信源的不确定性。
可以说,「熵」就是用来反映事物的混乱程度的,「熵増」是指一切事物发展的自然倾向都是从井然有序走向混乱无序,最终灭亡。
那么,「熵」的概念对于组织以及我们个人来说究竟有什么指导意义呢?
答案只有两个字:秩序。
对于组织来说,秩序除了指相对浅表的规章制度、办法流程以外,还有更加底层的价值观与组织文化。那些制度、办法、流程可以约束员工的行为规则,那些价值观与企业文化则用来引导员工的行事风格。它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抵制熵增,减少混乱。
我们常常在各级领导的讲话中都听到过一句“统一思想”,事实上人的思想是很难被统一的,能统一的是目标和节奏。
深海鱼群显示出某种神秘的“高等智慧”
生物学中有一个著名的「鱼群效应」,说的是海中成群游动的鱼,纷乱而有序。随着洋流和食物,忽东忽西,整齐划一;遇到猎手攻击的时候,倏忽聚散,就像一个严密分工协作的组织。其实鱼是没有那么发达的大脑和神经的,它们不是靠有意识的组织、调度而形成整体,而是简单的进化本能。鱼的身体两侧各有一条颜色特殊的侧线,每条鱼都以周围一两条同伴的侧线为观察标志,调节自己的游向和速度,以维持适当的距离。这个简单的反馈机制,便形成了整群鱼特定的自组织方式。
看,正因为有一个极简的反馈机制,可以让成千上万的小鱼组成看起来有“高等智慧”的群体。反之,假设鱼群中的小鱼都特别聪明,有着自己特定的行为规则,不一会儿便会打乱整个鱼群的行进秩序,形成“组织熵增”。
联想到组织管理,一个高效的组织行为能否最终落地的重要前提是一套极简的“反馈机制”。在强调执行力的组织中,这种机制更加重要。对于员工来说,他们需要遵循一个简单的原则行事即可,不需要太多复杂的规则,这样才能保证步调一致、节奏统一。如果管理者再通过科学的方法统一大家的目标,这样的组织可称得上是高效的组织。
纵观国内企业,有着简单、明确的反馈机制的当属华为,“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是创始人任正非先生总结出的三大法宝。
其中“以客户为中心”延伸出了华为人身上特有的“利他精神”,这种“先成就客户再成就自己”的底层方法论让华为一次次击败了欧美设备厂商,坐上了行业头把交椅;
“以奋斗者为本”则培育了华为的“狼性文化”,在我接触过的项目中,华为员工体现出的专业水准让人印象深刻,但更让人尊敬的是他们对项目的敏感性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客户经理-产品经理-交付经理”的铁三角运作机制让他们在具体的项目落地的全过程中掌控自如,“运营商BG-企业网BG-消费者BG”的组织架构让他们在多个合作主体的项目中如鱼得水;
“长期艰苦奋斗”则让华为有了“床垫文化”,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权责利对等机制让员工解除了“吃大锅饭”的顾虑,每个人都是拼命在自己岗位上创造价值、获取回报。
简单说起来,他们有着非常简单、明确的行事原则,因此也持续处于高效、低熵的状态。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干掉“熵增”,从而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组织低效、流程僵化、创新乏力、业务守成等问题。
讲完组织层面,再谈谈个人层面的思考。
想想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他们既可以高效工作,在事业上取得不错的成就,同时还能在很多社会团体中担任重要角色,从事很多有意义的社会活动,除此之外还拥有完美的家庭关系,家庭生活和谐美满。
他们通常都有一个特别的称号——Splash:斜杠青年。
他们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能摆平所有矛盾,而我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在面对工作与生活、社交与家庭、近期与长远等关系上都会纠结犹豫很久,然后把日子过得乱糟糟的。同样都只有一天24小时,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
除去极少数个体差异情况,这当中也一定暗藏玄机。
答案还是秩序。
那些真正高效的人之所以可以把人生过得平衡而充盈,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们有着良好的秩序感。
我们或许都有类似的体验,尽管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但脑袋里各种想法总是飘来飘去,做一件工作的时候想着其他工作,无法集中精力提高效率,晚上回家筋疲力尽,家人和孩子也无法提起我们的兴趣,久而久之,工作和生活就会渐渐陷入混乱状态。
看到这里,你应该原谅自己,因为这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因为“熵增”的规律告诉我们这是常态,事实上大部分人也的确如此。
想要改变自己所处的状态,需要用足够强大的意志力建立简单、清晰的个人秩序。这并不是简单列个待办清单或者弄个时间表什么的,而是从更底层建立个人的心理秩序。例如,我相信什么?我为什么奋斗?我的目标是什么?我的行事原则是什么?遇到选择时我会更倾向于做什么?
当你建立了心理秩序,你会发现很多复杂的情况变得简单了,因为你在心里建立了价值衡量标准,也有了独立思考能力,剩下的只是选择以及执行。
简洁、秩序感、避免熵增,这或许是提高效率的不二法门,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难道熵增都是坏事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一个封闭的系统里,熵只会一直增加,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规律。但生命是需要新陈代谢的,是开放的,社会也并非封闭。这是另一个话题了,我们改天再聊,期待在留言区谈谈你的看法。
举报/反馈

顾嘉

635获赞 9781粉丝
故事书创始人,公众号:故事书 | GFM1983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