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披露,两只成立于2015年4月的公募新三板专户产品合同期已到,但发生巨亏损,导致违约现象发生,投资者本金远没有收回;基金管理机构声言余款要等股票恢复流通、变现并交收清算后再给,让投资者颇感无奈和气愤,纷纷要求基金管理人负责赔偿损失,包括投资本金、合理的投资回报、已经提取的管理费和销售费以及因为虚假估值对投资人造成的损失等(11月15日《每日经济新闻》)。
出现这种结局,让广大投资者始料不及,因为时间仅仅才过了两年,当年新三板气势如虹——2015年4月10日,新三板做市指数达到2673.17点,更是将市场的火热氛围推向高潮。作为市场主要机构投资者的公募基金迅速抓住这个“香饽饽”,大肆发行专户产品;以至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新三板专户和基金子公司新三板产品,都是在那前后几个月间成立的。可谁又能想到,短短两年之后,市场已今非昔比,呈现出另一番光景,甚至连兑付都成了难题。据测算,投资者本金亏掉了97%,100万元变成了3万元。
那么,形成新三板巨亏到底有否隐秘?有如下三个问题值得揣摸:
首先,展期可能只是虚愰一枪,直接清算规避风险可能才是基金公司的真实目的。
根据最初的资产说明书和合同,上述新三板资产管理计划的存续期限都是30个月,也就是2年半,合同中也并未提示可能因为投资标的停牌或其他特殊情况延期兑付。不过在产品临近到期时,却有投资人突然接到基金公司通知,称该产品需要进行展期。所谓展期,是指暂不进行兑付,延长产品运作时间。
从最终的处理结果来看,该基金公司也没有选择将产品展期,而是直接进行了清算,更让投资者感觉遭受到了如遭闪电暴击:因为展期还能以时间换空间,未来几年若是宏观层面、市场本身等多个方面有所改善,情况可能会好起来。而清算就是不计血本地往出抛,首先不见得能卖出去,第二卖出去肯定也是很低的价格,就把一个账面的浮亏变成了真正的浮亏。简而言之,清算表明的是一种态度,就是直接认赔出局了;虽然据知情人士透露,基金公司选择清算的原因主要是,有投资者在回执中明确表示不同意展期,而项目展期的前提条件是得到所有投资者一致同意,因此只能转而清算。不过,没有提前沟通的做法引发了投资者极大不满。尤其,基金公司未完全履行诚实信用、谨慎勤勉的义务,未充分履行对投资人信息披露的义务,进行清算的做法难脱故意规避风险之嫌。
其次,专户产品净值一直是团迷雾,浑水摸鱼可能才是基金公司的真正追求。
10月18日,据基金公司官网披露该产品的净值还有2.711元,几天之后就缩水到了1.476元。据披露,这或许是因为该基金卖出了一只拟IPO的股票有关。但令人不得其解的是,如果净值一路上涨的产品到期却是巨亏,那新三板专户产品净值的存在就没有实质意义。
而要说明白这个问题,得先弄清新三板产品是如何估值的。通常有两种方法:第一是交易所上市(含挂牌)的有价证券(包括股票、权证等),以其估值日在证券交易所挂牌的市价(收盘价)估值;估值日无交易的,且最近交易日后经济环境未发生重大变化或证券发行机构未发生影响证券价格的重大事件的,以最近交易日的市价(收盘价)估值;如最近交易日后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或证券发行机构发生影响证券价格的重大事件的,可参考类似投资品种的现行市价及重大变化因素,调整最近交易市价,确定公允价格。第二种是处于未上市(挂牌)期间的有价证券:一是送股、转增股、配股和公开增发的新股,按估值日在证券交易所挂牌的同一股票的估值方法估值;该日无交易的,以最近一日的市价(收盘价)估值。二是首次公开发行未上市的股票、债券和权证,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在估值技术难以可靠计量公允价值的情况下,按成本估值。三是首次公开发行有明确锁定期的股票,同一股票在交易所上市后,按交易所上市的同一股票的估值方法估值;非公开发行有明确锁定期的股票,按交易所上市的同一股票的估值方法估值。
虽然有明确的规定,不过在实际操作中却不一定全盘照做。据公募高管透露的“潜规则”,新三板目前的主要交易方式有两种,一是协议转让,二是做市转让。这对标A股的同类公司,新三板公司估值肯定是便宜的,那么采用协议转让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本来这个股票只值几毛钱,但相互间谈好了挂一元,这就造成了净值虚高。因为新三板本来流动性就不充分、没法体现市场的公允价值,净值虚高也没法像A股一样有迹可循。甚至有的新三板专户产品给投资者报得还不错,比如2块钱,但真正可能只值两三毛钱,所以到期了基本上是退不出来的。
再次,重仓股存在疑问,有可能是基金公司施放迷惑投资者的“烟雾弹”。
值得一提的是,在该基金投资的股票中,第一大重仓股占专户资产净值的比重一直在稳步提升,到了今年年中已经占到87%,一个匪夷所思的比例。
根据合同,该资产管理计划的投资限制里有这么一条:按买入成本计算,投资于单只股票占计划资产净值的比例不超过30%。那么该基金公司的买入成本是多少?
据新三板个股2015年的定向发行报告显示,该资产管理计划以8.20元的价格认购了200万股,认购金额总共为1640万元,发行时间为2015年5月。如果按这个金额来计算,确实没有超过30%,那缘何占资产净值的比重却一直飙升?
数据显示,从2015年至今年10月,该个股的价格从8元狂飙至72元左右,涨幅惊人。而事实上有人注意到了这样的股票经常在月末估值前,发生一笔几万元的小额成交,并且价格不断走高。这难免打消投资者的猜测:基金公司通过操纵成交价,以达到操纵资管计划净值从而欺骗和误导投资人的目的;如果真是这样,那新三板专户产品巨亏也不过是掩人耳目的虚假操纵所为。
举报/反馈

开伟观察

62.1万获赞 5.5万粉丝
愿给所有读者带来真金白银。
研究员,莫开伟,金融业从业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