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雄安新区建设迎来一位重要合作伙伴。根据第一财经的报道,阿里巴巴集团正式与雄安新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打造一个围绕云计算、物联网为基础设施、物联网为城市神经网络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城市。
自今年 4 月成立以来,雄安新区的建设备受关注。从有关部门不断释放的消息中,我们依稀可以判断雄安新区的建设将是一个战略性工程,从新区定位到城市规划和建设,都将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甚至世界城市发展历史中的里程碑。
结合此次合作,雄安新区的未来愿景渐趋清晰,正如马云在此次合作签约仪式上所言,此次合作是采用当下最前沿的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将「雄安新区建设成为未来城市的标杆和中国样本」。
那么,这个「小目标」有可能实现吗?回答这个问题不妨试着分解一下这个「小目标」,其中包含了雄安新区的优势以及阿里巴巴的能力。
1. 雄安新区具备未来城市的天然优势
根据澎湃新闻的报道称,雄安新区的规划始于 2014 年 2 月,最高决策层首先确定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发展战略。随后,围绕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规划工作一直没有停止,2015 年 4 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到了要集中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原则,这也构成了雄安新区的定位。
换句话说,雄安新区是最早决策层多年谋划、思考后的战略部署,承担着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重任,同时也被国家认为千年大计、百年大事,在官方印发的通知中,将其定位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
这也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反馈。雄安新区自 2017 年 4 月 1 日成立之后,从国务院机关单位、高校再到国营企业以及阿里巴巴、百度这样的互联网公司,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入到雄安新区的建设中。
其次,雄安新区自身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公开资料显示,雄安新区横跨雄显、容城、安新三县,其规划面积接近 2000 平方公里。如此规模新的城市规划,全球范围内恐怕也找不到其他对标的地方。从这个角度上看,雄安新区就像一个白纸,它没有过往城市规划的历史包袱和众多潜在问题,可以放开手脚,站在一个全局高度去规划城市里每一寸土地的用途。
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美国学者简·雅各布斯通过调查研究美国大城市的规划后发现,城市规划者总是习惯局部性改造,异想天开地希望通过自己的规划,让局部地区发生变化,比如贫民区消失掉,但事实却恰恰相反。进入新世纪,围绕城市的整体性规划已然成为城市规划的主要考量,目前来看,全国范围内只有雄安新区的规划,才具有全局性规划、建设的现实条件。
高层的支持构成雄安新区城市规划的有力保障,雄安新区的自身优势也给这个面向未来的城市奠定了良好基础,此时的问题只剩下了一个:阿里巴巴可以肩负未来城市技术供应商的重担吗?
2. 城市大脑会成为未来城市的中枢神经
阿里巴巴早已不再是一家单纯的的电子商务公司。本月初的最新财报中,尽管来自电商的业务为该公司贡献了超过 50% 的营收,但其他业务板块,如云计算、数字娱乐以及菜鸟物流的营收增长以及比重越来越大,阿里巴巴 CTO 张建锋曾半开玩笑地说:阿里巴巴是一家商业成功掩饰了技术成功的公司。
具体到城市规划层面,2016 年开始,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云就围绕云计算、人工智能与城市发展,做出了一番探索。2016 年的云栖大会上,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杭州城市大脑正式上线。这并非过往所谓智慧城市的重复,而是基于城市海量数据和阿里云强大实时计算能力的新一代城市发展解决方案
一年后,杭州城市大脑的落地实践也带来不少好消息。上月的杭州云栖大会期间,来自杭州交警部门的数据显示,通过城市大脑调控主城区的红绿灯切换,通行时间减少了 15.3%。
而在杭州萧山区,城市大脑还进行了对120 救护车等特种车辆的优先调度。根据官方给出的一组数字:「救护车到达现场的时间已缩短一半,平均节省7分钟。以市心路-晨晖路到市心路-建设一路全长7公里路段为例,救护车总计需要经过21个路口。在最近一次出车中,救护车节省时间高达14分钟,没有遇到一个红灯。」
这个看似简单的数据提升案例,背后却是一套极其复杂的系统。首先,从 120 接到电话到患者进入医院,这个过程中涉及到多个交通参与主体,而且交通路况又是随机、动态变化;其次,120 救护车的位置与每个路口交通信号灯切换频率也是实时调整,需要精确计算才能实现,
这意味着,必须打通交通和救护车急救点的数据系统。急救点一旦接到电话,语音数据直接进入城市大脑中进行实时计算,自动调配沿线信号灯配时,为救护车设置最优路线。同时,监控视频根据救护车 GPS 定位,始终跟踪救护车行驶。指挥中心的终端大屏,则会帮助交警把控急救的实时进展,必要时提供警力的支持。
纵观整个流程,当城市道路以及交通参与主体被数字化之后,这些交通资源就成为一种可伸缩、可定制的资源,像极了在云计算资源池化的属性,所有的交通资源也被资源池化,根据用户需求智能调配。
由于条件限制,这个应用也仅仅局限在某些特种车辆中,想象一下,倘若将其应用在雄安新区城市规划中,也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城市决策者们可以像调控云端资源一样调控城市里的每一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又让整个城市最后成为一种由数据构成的基础设施,类似于云计算的 IaaS 平台,公交公司可以基于这个平台合理规划公交车发车效率,保证一路绿灯;共享出行或地图公司可以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更丰富的商业应用......
更重要的是,阿里巴巴内部还有不少技术创新应对雄安新区的规划和建设中的其他难题,比如未来城市的购物体验应该是怎样的呢?
3. 无人零售模式如何变革未来城市的购物体验
今年 7 月的天猫造物节上,阿里巴巴展示一个名叫「淘咖啡」的无人零售店,将传统零售店的摄像头与传感器融合,并结合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形成了对于商品数据纬度的重建。
举个例子,通过摄像头的实时捕捉和分析,零售店主可以非常轻松地了解每天的人数、性别、穿着以及其在店内的行动轨迹和不同货架前的停留时间,更进一步,在放置在货架上的传感器的帮助下,某件商品被拿起放下的时间也可以被进一步的数字化。
从这个角度去看,「淘咖啡」的这套理念让过往依靠经验摆放商品、预估销量的做法彻底失业,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让数据成为购物中心布局决策的唯一方式。
与此同时,利用店铺里大量传感器、摄像头的实时数据,结合阿里巴巴各个平台沉淀的海量数据,可以有效刻画出不同顾客的用户画像,结合物联网、移动 App 的提醒机制,不同喜好的用户都会得到不同的产品导购信息——一如电商购物时的千人千面商品信息一样,最终实现定制化、个性化的购物体验。
在这样的一个未来城市里,无处不在的物联网传感器感应并记录着整个城市的方方面面;城市里的每一个元素都被数字化并且实现「在线」共享,所有的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汽车、购物中心都成为弹性可伸缩的计算资源,这是阿里巴巴对未来的承诺,也是雄安新区给中国城市乃至全球城市发展的承诺。
4. 写在最后,中国城市与人工智能的机会
进入 2017 年,不仅雄安新城迅速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也进入到快车道。从从年初的人工智能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到年中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再到人工智能被写入十九大报告,人工智能也被决策层列入国家战略层面。
而对城市规划决策者来说,将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应用到城市规划和发展中,可以说是一种必然趋势。过去十多年间,全球范围内各大城市的数据开放热潮不断升温,这些数据到底如何成为决策者们手中的利器,这个难题只有依靠机器,或者说人工智能才能解决,在这一点上,跟进相关报道显示,雄安新区的决策者们很早就有了共识。
另一方面,对人工智能行业而言,城市天然具有的海量数据以及复杂架构,成为考验机器算法是否可靠的最佳舞台。阿里巴巴的城市大脑在杭州等地的落地实践,不仅验证了诸多算法的可能性,还在实际应用中催生了诸多新的创新,比如上月 ACM MM(美国计算机协会多媒体大会)中,基于城市大脑实践的三篇论文同时入围。这些来自实践的算法创新也会反哺到实践当中,推动城市大脑变得越来越聪明。
这可能是中国城市化建设以及中国人工智能最好的时代,从政策到技术再到应用,在人工智能早已成为中美两国的「二人转」的大背景下,借助雄安新区建设以及国家层面的引导,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实现弯道超车的时间点正在变得越来越近。
举报/反馈

赵赛坡

8864获赞 3.3万粉丝
人工智能+数据+云=未来
优质科技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