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袭波士顿》:全民缉凶,无处可逃
恐怖与反恐,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因为对“恐怖”而言,它几乎是不可预测,又往往防不胜防。据说,反恐界有一个说法,只要有一次失手,就是失败。《恐袭波士顿》是一部聚焦于恐怖分子行动的电影,它聚焦于2013年波士顿马拉松爆炸的真实案件,企图以“真实”的手法,还原当年场景,给人以和平生活的启示。其中,全民出击,一起缉凶,让恐怖分子无处可逃的行为,成为了影片的核心思想的表达——摒弃种族偏见,全城团结一心。就像英文片名“Patriots Day”,直接标示着“爱国者日”,流露出的是爱、包容和支持。
由彼得·博格执导,马克·沃尔伯格、梅利莎·拜诺伊斯特、米歇尔·莫娜汉、凯文·贝肯联合主演的灾难片《恐袭波士顿》,讲述了马拉松爆炸案件后,警方与市民一起追捕犯罪嫌疑人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导演彼得·博格极力去还原案发现场,从选址、选人到剧情设置,以及拿枪和开枪的姿势都力求在真实事件基础上进行影视化/视觉化的呈现。这种态度,凸显了《恐袭波士顿》的“真实”品质。如果我们仔细观看,就会发觉,导演在插入现实的记录影像——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对此次案件发布的公告和袭击的场景,采用了调色的处理方式,让其淡化,以此实现真实记录影像与电影拍摄影像的无缝连接。这样一来,“恐袭波士顿”就构成了“一语双关”的效果,既能让人感受到真实的存在,又能带入那混乱的过去时,去缅怀,去感念,去观看曾经的波士顿爆炸案。
虽说该片因为题材的原因没有逃脱类型片的套路,但是通过爆炸前波士顿人们生活化式的“碎”片段勾勒出了“闲”与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同时,还在已经的爆炸案中无形中嵌入了爆炸来临前的危机感,如马克·沃尔伯格饰演的警察汤米·桑德斯与妻子的甜蜜爱情,父亲带着坐在手推车里的刚出生不久的孩子等。一慢一紧的叙事,让《恐袭波士顿》有了不错的看点。片中,当炸弹爆炸,正在进行的马拉松比赛顿时陷入到惊恐之中。一时间,爆炸声、人们逃跑时的惊恐声和浓浓的烟雾,以及嘶吼声、地面上的血迹斑斑等,构成了“爆炸奇观”,让人感受到那“恐袭”背后的无奈与无助感。
时间一分一秒的消逝,媒体与市民的步步紧逼,FBI特工也被迫无奈答应提早泄露嫌犯的照片。这也成为了影片的转折点,亦即,进入到全城缉凶的边界。一方面,犯罪嫌疑人有了提前规划逃跑路线的准备,让事件的持续发酵变得扩大化;另一方面,影片营造出了全民参与缉拿犯罪嫌疑人的状态。以至于,全城监控,全城举报形成了影片的重要的特质,不仅在宣示波士顿人们摒弃种族偏见,团结一致,共同缉凶的现实写照,也凸显了犯罪嫌疑人无处可逃的命运。难能可贵的是,导演彼得·贝格舍弃了创造“英雄”的惯有模式,也无意去表现某个英雄,而是通过全视角,却刻画以汤米·桑德斯、杰弗瑞·普列赛等人为核心的警察,意在告诉观众,他们这一群体,包括波士顿人都是缉凶的“英雄”。
此外,《恐袭波士顿》也给人流露出了小视角大内容的格调。以至于,表现缉凶的场景也是活灵活现,颇具节奏感、紧张感和刺激感。片中,两名警察在街道遇到犯罪嫌疑人,与其开枪射杀的场面,就融合了劫车、枪战、爆炸等元素,很有枪战片的风格,让人看得很过瘾。但是,“过瘾”背后所传达的,是和平,是希望,更是爱。(文:孟庆雷,特约发布。)
举报/反馈

云看电影

4.1万获赞 4.1万粉丝
诗人,影评人,在燕郊观察世界。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