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名叫趣店的消费贷公司上市了,由此,突然之间,互联网上不约而同的冒出来一帮义正辞严的道德捍卫者,顶着打倒高利贷的替天行道大旗群起攻之。
公司利润率高就证明其是“高利贷”,做出如此判断的分析师真的应该好好回炉去学习,在金融领域,公司利润率高的很多,也甚至非常普遍,却几乎都与高利贷无关。
公司放高利贷有可能获得高收益,但也可能没有高收益,甚至是亏损。如果大家还记得,去年山东的“辱母杀人案”,就是由高利贷引发的,即便使用了非常恶心的方式来讨债,好像也没有拿回去多少钱,这样的高利贷非但没有盈利,而是亏了老本。如果一家“高利贷”公司总是以这样的放贷,即便笔笔用500%的天利贷,估计也早就赔掉了底裤。
金融公司的赢利与风控能力密不可分,如果一家公司的利率即便是处在较低的水平,只要是风控做得好,回收及时高效全额,那么资金的利用率就会很高,公司的利润已经不会少。不信,你看看沃尔玛,每件商品的收益率很低,但周转快,所以公司整体盈利并不少。
我坚决反对任何将手伸向学生的消费信贷行为,对于这些涉世未深且还债能力非常差的群体来说,向这样的人们发放除了助学之外的贷款,简直是在助纣为虐。当然,不计个人得失的疯狂借贷行为也应该由这样的学生自己来承担。
非常诧异的是,如果学生们沉溺于游戏中不能自拔而荒废了学业,同样的道德捍卫者总是将责任推给学生自己或者其不负责任的父母、学校,那么疯狂的推介游戏的公司却可以逍遥法外,但是,同样是这些学生,可能就是因为要在游戏中买道具、为了给自己崇拜的女主播打赏而不得不借贷消费贷款,这些消费贷款公司却要承担道德上的责骂。
所谓的金融专家们声称:所谓的互联网现金贷,无非就是另外一种形式的高利贷。小额现金贷的利率,深藏不露,极具迷惑性,砍头息、逾期天价罚金、债务不封顶、暴力催收,这些东西在用户入局之初,都被巧妙的掩盖。我们得承认,这位专家说的非常对,但这样的现金贷却大行其道,而且,几乎所有的大型互联网公司以各种方式都入局,为何板子偏偏这次只打一家趣店?
更有一篇挑头的公众号文章说,趣店做的就是一种互联网次级贷款生意,收割的是一群消费水平超出了消费能力的低收入群体。而他们普遍财商不高,自控不行,难以挣扎出生活的泥淖。我们不知道,这样的结论是如何做出的,在监管机构并没有定性之前,如此的“准确”判断数据来自哪里,论据又来自何方?
难道,这些人眼中,穷人就一定是“商不高,自控不行,难以挣扎出生活的泥淖”,这种传统金融机构的有色眼镜早已经被“辟谣”,而且有很多的实践者用行动证明了,穷人的信用并不一定比富人差,只要不会像贾布斯那样的有钱人一样动不动就远走他乡。
当然了,还有人说,这种现金贷公司挣着中国人的钱却到境外上市,等于是养肥了洋鬼子,这样的分析就更是有点让人看不懂。中国境内的公司到海外上市,圈的是洋鬼子的钱,至于他们能否得到分红还未可知,这种圈钱怎么成为了卖国求荣?
自古以来,金融发展都是沾满了不道德的血液,即便是传统的银行业也不例外,但金融业的发展也大大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利息高也罢,罚息高也罢,都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只要是符合现行法律法规。
法无禁止便可行,用道德绑架有什么意思?如果真是要讲道德,那么,让这些学生借钱去泡妞去打游戏的那些公司恐怕更难说有道德可言。统统关闭了!
再重申一遍,将钱毫无原则的借给本来可以不必借钱的大学生,应该必须禁止,这样的公司应该全部关闭。但是,这样的权力在监管部门,这样的责任在全行业,而不是特定的某一家公司。我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非学习必须的校园贷,也反对拿着道德大棒肆意妄为的攻击对手抹黑互联网金融的黑打手行径。
举报/反馈

马继华

22.7万获赞 3.6万粉丝
关注移动互联,醉心数据分析
财经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