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却在身边,校园贷的前情往事,伴随着“女大学生”、“裸条”、“自杀”等关键词,一次次挑战我们的神经,而今,喧嚣一时的校园网贷在开学季再遭痛击。日前,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赵建军在新闻发布会上再次强调了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6月28日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指出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
需求巨大的校园贷
互联网金融兴起后,名目繁多的网络贷款和消费金融平台,渗透到没有独立经济来源的大学生群体当中。校园贷的低门槛、审核快、操作便捷,逐渐演变为了诈骗者手中的工具。一些在校大学生利用同学、朋友的信任,把校园贷平台当成了自己的提款机,利用网贷平台诈骗的案件也开始出现,法律意识淡薄、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们就这样成为了校园贷诈骗的受害者。
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哪怕是涉黑涉暴的高利网贷,也仍是在愿打愿挨情况下发生的。导致这个结果的,除了大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爱慕虚荣外,更多大学生是客观上有校园金融的需求。校园金融需求是一个无法禁掉的巨大市场,根据不同口径的市场调研和分析,我国高校每年大约有上千亿元的校园金融需求。但正规商业银行很少在校园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大学生无收入来源、毕业后流动性大、信用评估困难,而且1000亿元的市场分散在近3000万大学生身上,使得正规银行开展校园信贷困难、意愿不大。事实上,自银监会2009年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严格限制对大学生发行信用卡之后,已基本关上了大学生在正规银行小额借贷的大门。正规银行和金融机构不进入,就给高利贷以可乘之机。
学生自杀事件频发
作为近两年发展起来的专门针对大学生的贷款平台,"校园贷"已融入了大部分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生在"轻松"借款的同时,不断爆出的"高利率、暴力催债、被逼停学",甚至自杀的事件多次将"校园贷"这个行业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校园裸贷”性质之恶劣已经令人瞠目咋舌,而大学生频频被逼死,更是让人闻之震惊愤怒 。2017年4月11日,福建三明籍厦门华厦学院大二女学生如梦,烧炭自杀,结束了年仅20岁的花样年华。4月8日下午5点多,如梦收到“快乐花吧”的催款短信,对方要如梦当晚9点还钱,否则买个花圈连同她的借条,给她的父母和老师寄过去。
6月28日下午六点十分,陕西兴平市刘氏夫妇俩回到家,看到原本在西安上大学的孩子小刘挂在客厅梁上,脖子发紫,一摸人已经凉了。事发当天,小刘的手机一共接收到131条的催款短信。这些催款短信涉及近十家的网贷公司。小刘的手机被解锁后,刘氏夫妇还看到其儿子疑似遭暴力催款的一段视频。
6月29日凌晨,合川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大一学生谢波,给他的父母留下一条短信“爸爸,妈妈,儿子对不起你们,我真的撑不下去了,我欠下了数万元的网络债务,我太绝望了!”几个小时后,他的遗体在距离学校不到500米的涪江被发现。谢波今年不到19岁。
8月17日,北京某知名外语高校一大三学生范泽一暑期放假返回吉林家中,在给家人留下遗书后失踪,随后其家人不断受到追债的短信和电话。8月15日,失踪大学生被确认死亡,家人发现其曾经在多个网络借贷平台贷款,同时还有多条威胁恐吓追债的信息及视频。
校园贷的监管
紧追校园贷穿行于大学校园的诡异脚步,管理层过去两年中也在接连投放密集性火力,除了教育部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外,由银监会牵头,联合教育部等14部委发布的《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还将"校园贷"作为整治重点。两个月前,银监会又联合教育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要进一步加大校园贷监管整治力度,从源头上治理乱象,防范和化解校园贷风险。
持续的监管棒喝导致校园贷数量的明显减少,监管层终于对处于野蛮与变相生存状态的"校园贷"打出一剑封喉之拳。截至6月底,全国已有59家校园贷平台选择退出校园贷市场,其中37家平台选择关闭业务,占总数的63%;有22家平台选择放弃校园贷业务转战其他业务,占比为37%。
但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平台尽管停止了网络贷款,可经其包装打扮的各种"变种"又层出不穷,它们或者将先前直接贷现金给大学生模式转为电商购物、分期还款方式,比如"医美分期"、"教育分期"、"旅游分期"等;或者与其他电商网站合作,提倡"先消费、后还款", 操作手法是将借款直接打给商户,不经过学生,乍一看与校园贷毫不沾边,但受众群体还是大学生。至于“校园贷”的未来将何去何从,依旧考验着社会的道德。
举报/反馈

董法白话金融

16.3万获赞 1.7万粉丝
资本市场守夜人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