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人脸识别,现在你一定能够想到iPhone X的Face ID,作为苹果手机首次采用的全新解锁方式,Face ID的人脸识别技术一下子让普通人对这种方式解锁方式感到莫名的高大上。
其实不单单是iPhone X,在此之前三星就早早推出了人脸识别解锁,比如早前发布的三星Galaxy Note8,就搭载了脸部识别、虹膜识别、指纹识别三种识别方式,而华为旗下的荣耀Magic也早就推出Face Code,是将生物识别和人工智能相结合的一个比较有趣的尝试。
不光是在我们熟知的手机上,其实人脸识别系统的研究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八十年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光学成像技术的发展得到提高,并与就是年代后期就真正进入初级的应用阶段。
人脸识别系统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尖端的核心算法,并使识别结果具有实用化的识别率和识别速度
人脸识别系统集成了人工智能、机器识别、机器学习、模型理论、专家系统、视频图像处理等多种专业技术,同时需结合中间值处理的理论与实现,是生物特征识别的最新应用,是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转化的典型代表。
把密码写在脸上的人脸识别靠谱么?
虽然是一项研发了几十年的技术,但是这项技术真正被大众认识到,并初步了解也仅仅是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比如我们上述的支持人脸识别的各种品牌手机,就是大众认知人脸识别的其中一个窗口。
除了手机之外,人脸识别在各种APP应用甚至城市公共系统中也有展现。如支付宝和滴滴的刷脸登录,阿里旗下飞线旅行平台飞猪今年3月推出的在酒店“刷脸入住”功能,京沪高铁人脸识别进站通道,深圳市创新政府服务在2017年宣布上线退休人员刷脸领取养老金项目,甚至包括北京江苏等地在公共厕所安装的“人脸识别”厕纸机等等,这些都是人脸识别系统在日常使用中的体现。当然如果你的公司采用的是人脸识别考勤的话,那么你在人脸识别系统的使用上还有更多的发言权。
作为一种全新的生物识别模式,人脸识别和之前的识别模式的确存在不少的优势。
1:非强制性,用户不需要专门配合人脸采集设备,几乎可以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就可获取人脸图像,这样的取样方式没有“强制性”,相比虹膜识别需要特点姿势,也大大提高了人脸识别的便捷性;
2:非接触性,用户不需要和设备直接接触就能获取人脸图像,这和指纹识别需要接触才能实现的特点大不相同,而指纹这样接触识别的方式在手上有汗渍或者油渍时经常出现无法解锁的尴尬;
3:并发性,在实际应用场景下可以进行多个人脸的分拣、判断及识别。这个功能多应用在公共安全领域中,比如通过监控实现对目标人员的识别与追踪等。
目前人脸识别功能最常见主要还是应用在识别与身份认证上,那么这种把密码写在脸上的情况靠谱么?要分析靠不靠谱,还得从便捷性和安全性两个角度来考虑。
人脸识别是不是真的足够便捷?
关于人脸识别的便捷性需要考虑的有两点,一是从系统层面来看,人脸识别是不是真的要优于其他的识别模式。从目前人脸识别被应用的范围来看,不管是金融领域银行推出的可“刷脸取款”的ATM机,还是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酒店“刷脸入住”、高铁“刷脸乘车”等等,的确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作为一项还在发展中的技术,人脸识别并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很多人不管是出于安全还是怕麻烦的考虑,也只把它作为一个新鲜事物,尝试过就够了,这大大限制了它的普及。
而且如同在移动支付领域扫码虽然在技术层面落后于NFC,但因为NFC更高的成本限制,以及用户在使用中心理安全问题,扫码支付的普及率大大高于NFC一样,人脸识别同样面临成本和用户心理安全的问题需要解决。
二是在单次使用中是不是比之前的识别模式更加直接、简单。这就要看单次识别的成功率,回想在苹果发布会上第一次人脸识别演示的失败,大家就应该知道其实这项技术还不能做到百分百的成功识别,而且相对指纹识别有汗渍油渍影响识别成功率的问题,人脸识别在妆容、眼镜以及其他面部或头部配饰上也有着一定的要求。试想一下,在北方的严寒中的室外,如果你想要解锁自己的手机,还要把裹得严严实实的脸全部露出来,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残酷的考验。
当然人脸识别在手机中的一些应用确实有很大的便捷性。比如此前华为旗下荣耀Magic的FaceCode,就是人脸识别这样的生物识别技术与人工智能很好的结合典范。所谓FaceCdode ,就是指当你收到消息时,只有预先录入人脸信息的主人能够看到消息详情;其他人则只能看见“收到一条通知”的提示。这样的应用让智能手机才真正显得名副其实。相比于解锁,这样的应用方式才是人脸识别更高级的应用场景。
人脸识别的安全性并非无懈可击
虽然说人脸与人体的其它生物特征(指纹、虹膜等)一样具有唯一性,这是他作为身份鉴别的必要前提,但是相比指纹和虹膜这种固定不变的特征,人脸还是有很多不确定性的。
比如对于双胞胎来说,特别是同卵双胞胎,他们的长相通常都会达到极其相似的程度,这对于人脸识别系统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果识别系统因此提高识别匹配的精准度,降低容错率,那么对于化妆问题以及自然的容貌变化使用起来必定又很不友好。
而且,虽然不少人脸识别系统都号称拥有活体检测的环节,但是依然可以通过注入应用绕开活体检测,所以也并没有给安全性带来实质性的改变。从目前的技术情况来看,想要靠刷脸来实现识别甚至是金融支付还是要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除了使用安全之外,还有隐私安全也是人脸识别技术的一大障碍。随着隐私越来越被大家关注,人脸识别系统所采集的面部信息会不会泄露,给用户带来更大的麻烦,成了很多人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在数字化时代,技术发展与数据安全一直在相互博弈中,以更多的个人数据换取更大的技术发展,目前来看还是一个不切实际想法,越来越注重隐私的大众对于个人数据的担忧也越来越高,人们对智能化抱有更多不信任的眼光。虽然很多采用人脸识别的企业都像苹果一样表示并不会在云端收集用户的脸部数据,但是涉及到个人信息安全,信任的问题并不是那么轻松就能解决的。
最重要的一点,像面部信息这样的对用户而言具有唯一性的生物信息,一旦包含此类信息的数据库被攻击,信息外泄,那么对于人脸识别系统就是非常大的打击。你不可能像设置数字密码那样重新设置新的密码,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有第二张脸,这才是像人脸识别这样的生物识别模式潜在的最大风险。
所以虽然人脸识别看起来在未来有很大的应用场景和空间,但是这项技术究竟会走向何处,现在过分乐观还为时尚早。
举报/反馈

思辨财经

20.1万获赞 3.4万粉丝
互联网专栏作者互联网专栏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