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邻章
全面屏正成为当下智能手机形态演进的主要趋势,今年下半年更将会进入全面爆发状态。如我们所见,在小米、三星、夏普这些已推出产品的厂商之外,苹果、vivo、金立、华为等等厂商的全面屏机型,也都即将来到消费者的身边。
而在全面屏智能手机全面兴起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
一、啥是全面屏智能手机,又是谁引领了这一轮趋势发展?
说来有趣的是,虽然全面屏智能手机在当下全面兴起,厂商无一不在跟进,但究竟啥是全面屏智能手机,在当下却并无定论。正因如此,各大品牌粉丝为了争得全面屏的定义权,实现概念引领占据认知优势,在网络上也是争得不可开交。
如我们所见,有从屏幕背后封装技术来谈论的,诸如魅族李楠就认为采用COF这类新封装技术的才能称为真全面屏;也有以屏占比来定义的,认为屏占比越高、四周边框越窄越能称为全面屏;而在产业链上,则认为突破传统16:9,采用18:9或18.5:9这类屏幕比例且拥有高屏占比的智能手机就可以称为全面屏。
对此,个人倒是认为:争论全面屏的概念定义,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意义。更为关键的是要看谁有产业引领能力,能让业界跟着它的路线走,能在市场上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进行市场普及带来销量回报,而不是争一个名头。名头在响但没有厂商跟随,没有实质性的销量认可,就难免会让人觉的这是在自娱自乐、空中楼阁。
二、为何全面屏成为了当下智能手机的共同演进方向?
如开篇所言,下半年全面屏智能手机将进入全面爆发阶段,那么其背后的驱动力量在哪里?能使得厂商纷纷爱上全面屏幕,成为当下智能手机的共同演进方向。
个人认为其驱动力量源自两个方面:上游产业链的成熟为其提供了基础,但更为重要的是全面屏正在成为智能手机销量增长的兴奋剂。
从上游产业链成熟提供基础:
众所周知,智能手机不是无本之木,要实现形态的进化,背后需要的是产业链的支撑。全面屏的全面爆发其幕后也是上游屏幕供应链开始迈入成熟阶段。当下三星、LG、夏普、JDI、京东方、天马微电子、华星光电、友达光电、群创广电和瀚宇彩晶等上游厂商都具备了全面屏幕的供应能力。
而从现实来说,全面屏幕的未来发展趋势则很有可能是朝着OLED的方向发展,而不是LCD方向。而当下在OLED全面屏幕领域,龙头老大是三星,诸如苹果就向三星下了巨额订单,以三星AMOLED屏幕但质量与产能来满足iPhone对于全面屏幕的巨大需求;其次则是LG与国内的京东方。
全面屏成为了销量刺激的兴奋剂:
产业链的成熟为全面屏的大规模爆发提供了基础,但更为重要的原因则是全面屏幕为当下增速乏力的智能手机,带来久违新意,成为了刺激销量增长的兴奋剂。其产生销量刺激作用的核心在于:屏占比的跨越式提升在带来更为震撼视觉效果(诸如在播放视频、游戏显示以及浏览阅读体验等多方面)的同时,更能调和智能手机大屏化与用户握持感之间的矛盾(能够对智能手机机身三围进行大“瘦身”,诸如S8、iPhone8),使得消费者在拥更大屏幕尺寸的同时也拥有了更佳的大屏把控感,能在大屏幕时代享受小屏握感。
三、喜乐相伴,全面屏幕的难点在哪里?
综上,全面屏在为智能手机带来更为震撼视觉效果的同时调和了智能手机大屏化与用户握持感之间的矛盾,使得消费者在拥更大屏幕的同时也拥有更佳的大屏把控感。这两大优势的集合,在当下这个卖点匮乏的时代,显然能为智能手机增添新意卖点。
但在光鲜之外,对于厂商而言,全面屏的使用伴随而来的还有更具难度的结构设计技术挑战。
众所周知,对于当下智能手机而言,指纹识别、前置摄像头等等功能早已成为便捷体验的标配,几乎拥有着不可代替性,取消任何一项都或将引起消费者的反弹。
但由于全面屏极大的提升了屏占比,使得屏幕的上下边界被极具压缩,那么带来的显著后果则是严重的挤压了智能手机前面板功能传感器的摆放区间。这将大大的增加厂商在智能手机内部结构设计上的难度和在关键体验上进行相对的妥协。诸如对前置摄像头等传感器就只能进行定制,作出小型化处理,以便使其能够安放在变窄的额头(或底栏)之上,而在光学指纹技术尚不能商用的现实下,带来快捷体验的指纹识别就只能被移至机身背部,而使用面部识别或是虹膜识别做代替方案。
四、在异形与非异形这两大全面屏演进流派中,为何多数厂商选择了非异形全面屏?
从目前已上市或正在曝光的各大厂商的全面屏产品形态来看,能够发现在全面屏的路径选择上,厂商似乎也分为了两大流派。
一是以三星为代表的非异形全面屏幕派,其特点是为了照顾机身整体观感的协调性而不追求屏占比的最大化;二是以苹果为代表的异形全面屏幕派,其则是反其道而行之——追求机身屏占比的最大化,但由于技术难度的存在,也使得机身整体观感的突兀性更为明显。
而观察市场厂商在全面屏产品上的实际动向(已上市或正在曝光产品),我们发现,在这场全面屏幕的路径选择上,似乎更多的厂商选择了三星的非异形全面屏进化路线,而不是苹果的异形全面屏幕进化路线。
其原因何在?个人认为,厂商的这种抉择可能是出于两方面考虑:第一是异形全面屏有着更高的技术难度,但技术难度却不一定能为用户带来更佳的使用体验;第二则是当下屏占比虽然是消费选择的重要因素,但其还不能成为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唯一决策要素。
1.异形全面屏的更大技术难度能否为用户带来更佳使用体验?
如上所述,全面屏幕在带来新意的同时,也为厂商带来了更多的考验与妥协,但这些考验,其实还只是针对非异形全面屏产品而言的。实际上,相对于非异形全面屏产品,异形全面屏产品还有着更高的技术难度。
诸如异形全面屏幕的制作切割就是难点之一,而在完成屏幕异形切割之后的技术实现又是一大难题,要在切割区域内实现对诸多传感器的集中安放,更是考验厂商的结构优化能力,其带来了更大的产品风险。又如在软件适配上,相对于非异形全面屏产品,使用异形全面屏幕的智能手机显然会有着更大的适配难度,如何实现软件使用时的现实协调,是摆在厂商面前的难题,如果不能进行良好的软件设计适配,那么切割区域周围的显示区域就会影响体验,在实际的体验中,诸如使用异形全面屏产品观看视频,带来的将是视觉体验的突兀感,影响着产品的视觉协调性和体验的沉浸感。这种突兀如下图所示:
面对异形全面屏产品的种种难度,回到现实,我们却能发现异形全面屏产品,除开拥有了更大一点的屏占比之外,相对于非异形全面屏产品而言,其在当下可能并不能给消费者带来更佳的使用体验优势,反而更有可能增加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的视觉不协调性、打破体验的沉浸感,即使它离我们所期待的全面屏幕是更近了一步。
诸如在iPhone8的谍照中,其用异形全面屏带来了近三年来工业设计的最大变革,但由于技术难题的存在,要将前置传感器悉数藏于屏幕之下,在当下成为了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而这也使得iPhone8的异形切割区域被戏称为是空气刘海,造成了视觉突兀。似乎当下我还很少听见有人说iPhone8的刘海设计是非常漂亮的。
2.屏占比虽然重要,但还不能成为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唯一决策要素
全面屏为智能手机注入了新鲜感,成为了刺激销量的有效手段,但需要注意的是,屏占比虽然重要,但其并不是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唯一决策要素。
在消费者购买决策的构成因素中,我们发现的消费现实是:屏占比的确是消费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它并不是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唯一要素,在屏占比之外,消费者更会对一款产品进行综合权衡,诸如整体的工业设计、系统应用体验、影像能力、电池续航表现、产品配置性能、自身的品牌认同以及产品的价格等等方面。
甚至可以说,后续的这些因素其实是占据着更大的选择权重。而所谓冲着屏幕去买手机,其实更多的是消费者已对这款产品的其他素质有了大概的预估,屏占比成为了显著加分项而已。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是:若是消费者真能冲着屏占比去购买一款手机的话,那么为何当下热销的全面屏幕产品却只有三星,此前抢跑的几款国产全面屏幕机型,都谈不上热销二字?
而对于已采用全面屏设计的产品而言,异形屏幕与非异形屏幕的屏占比竞争,就更只是毫厘之争了。异形全面屏产品相对于非异形全面屏幕产品为消费者带来的视觉震撼力也远不及非全面屏幕产品跨越到全面屏幕产品。其对消费者的决策影响将会变得更低。
所以在技术尚不能解决异形全面屏设计所面临的视觉突兀感和软件适配难题时,多数厂商都放弃了走追求极致屏占比的异形全面屏幕路线,而是走向了难度稍低的非异形全面屏幕路线。
写在最后:
随着上游产业链的成熟与全面屏幕带给智能手机市场的久违新意,其正成为当下智能手机的共同演进方向。但如我们所见,全面屏在带来市场新意的同时,也带来的更大的技术难度,对于异形全面屏设计而言则更是如此。在此现实下,厂商需要量力而为。而更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屏占比虽是消费者抉择的重要因素,但其并不是消费抉择的唯一。所以厂商在来全面屏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一款智能手机的体验本质——影像系统、续航能力、系统体验这些方面。而对于那些只为夺人眼球却不能大规模量产的全面屏产品,个人认为,还是将其先放在实验室中潜心研究,待到产业链进一步成熟时,再将其拿出来为好。
注:本文所有图片源自网络。
文|邻章【微信号:ZLxgic,微信公众号:kejilinzhang】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举报/反馈

邻章

30万获赞 2.3万粉丝
于此,见证科技互联网大时代。
科技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