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云辉
8月24日,中兴通讯发布2017年半年度报告。
报告显示,2017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40.1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3.1%;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东的净利润22.9亿人民币,较上年同期增长29.8%。
显然,在与美国商务部达成和解,中兴的发展已经重回稳健增长,并开始收获5G、物联网、智慧城市等新业务红利。
但有人欢喜有人愁,过去半年来,通信设备行业形势风云变幻,市场格局已经全面改观:华为增长放缓,中兴走出阴影,诺基亚逐渐企稳,而曾经的行业老大爱立信,却是业绩持续下滑、CEO更迭与裁员等负面缠身,形势空前艰巨。
1、华为:增长放缓,挑战来自“无人区”
在2016年,华为一骑绝尘,实现了40%的业绩同比增长。但在2017年上半年,它的增长已经大幅放缓:销售收入2831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5%。
其原因主要有:
(1)战略转向。2017年已成为华为精细化运营的变革年,在扩大业绩与增加利润之中,平衡点正向后者转移。在电信业务领域,华为已经从攻击者变成防守者,通过价格战抢夺市场,压制竞争对手的强硬动作越来越少;消费者业务更是在被任正非点名后,提出“减少机型做精品,一切以利润为中心”。
(2)运营商投资放缓。目前,运营商的4G投资已经渐趋饱和,5G大规模建网还没有开始,正处于青黄之交。比如中移动、中电信、联通,今年的资本开支分别比2016年减少了6%、8%和37.6%。
(3)缺乏新增长引擎。多位业内人士都认为,多年来,华为更擅长“跟跑”,并以强大的执行力、服务能力和性价比获得竞争优势,但在成为“领跑者”,越来越多地跨入行业无人区后,原先的优势逐渐失去作用,寻找业绩增长新引擎也面临压力。
尽管如此,无论收入、利润还是综合实力,华为依然领跑其他三家设备商。
至少在2020年,5G大规模商用可能带来的行业洗牌前,这一格局都无人能够撼动。
对它来说,最大的敌人除了自己,更多还是思科、阿里巴巴、vivo、OPPO等各个领域的跨界对手。
2、中兴:走出阴影,进入发展快车道
在整个2017上半年,中兴通讯是表现最好的设备商,没有之一。
在业务方面,无论是电信业务、企业级业务还是消费者业务,都实现了收入和利润的双增长,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也是双增长。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中兴全年的业绩表现有望比上半年财报表现更佳。
在布局方面,研发投入屡创历史新高,仅2017年上半年就投入研发66.8亿人民币,5G、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上的布局也逐渐形成产品层面的领先竞争实力,比如Pre5G和SDN/NFV,前者目前已在全球部署超过60多张网络,后者的商用/实验局更已超过240个。
在最新的5G测试中,中兴通讯从技术到产品都已展现出引领者姿态,不但在业界率先发布了5G承载方案5G Flexhaul及多款5G承载预商用设备,更在5G国家测试二阶段测试中,刷新小区吞吐量、海量连接数和低时延等多项业界记录。
除此之外,与美国商务部达成和解、手机业务形势扭转由下滑变为增长……站在行业风口变换的时期,“利空出尽”的中兴已经进入新的发展快车道。
以上变化在股价上已有明显体现。从今年2月到8月,在过去半年时间内,中兴通讯(000063.SZ)的股价已从15.5元左右涨至22.82元(2017年8月24日收盘价),涨幅超过40%。
一位业内人士甚至透露,虽然华为内部不允许员工买股票,但仍有华为员工私下购买中兴股票,并获益颇多。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中兴还是华为,近年来的崛起都受益于:
(1)中国政府对通信业的重视、投入与本地企业扶持,而且这一重视还在不断增加。
(2)中兴华为都注重研发积累,从成为全球创新的追逐者逐渐转变为领导者,并参与甚至主导新的行业标准与市场规则建立。
(3)中兴与华为的企业管理优于竞争对手,在执行能力、服务能力、性价比等多个方面建立起了巨大优势。
3、诺基亚:发展企稳,最艰难的时刻已成过去
历经多次转型重组的诺基亚,前几年一度形势危急,但现在已逐渐找到自己的发展节奏。
在2017年上半年,诺基亚营收110亿欧元,虽然全年业绩预计仍有3~5%的下滑,但第2季度已实现0.8%的同比增长,运营利润更同比增长73%,达到5.74亿欧元。
对于一家过去数年内连续进行了多次大合并的设备商来说,这个成绩殊为不易。
不得不说,苏立(Rajeev Suri)是一位强大的经理人,它不但化解了多家企业合并可能带来的后遗症,让诺基亚一直保持着稳健的盈利能力。在通过压缩成本战术挺过最艰难的阶段之后,诺基亚的发展形势已经持续向好。
多位设备商人士更表示,在苏立的带领下,诺基亚在市场一线表现出来的战斗力,越来越像当年的中兴和华为。
如果诺基亚能维持向上走的势头,或许,苏立与诺基亚有可能在数年后创造新的“郭士纳传说”。
不过,在2020年的新一轮大规模建网周期到来之前,通信设备行业依然还处于过冬期,诺基亚如果要继续向上走,一方面需要在这个只有4个大玩家的零和市场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一方面需要在垂直行业、消费者市场等其他业务领域实现突破。
这是苏立早已开始布局和推进的“增肥计划”,也正是他需要直面的关键挑战。
4、爱立信:生死危机,瘦身计划是解药还是毒药?
7月18日,爱立信公布第二季度财报,当日股价暴跌16.69%,市值蒸发36亿美元。
在2017年上半年,爱立信营收116亿美元,亏损近14.5亿美元;其中第二季度营收约60亿美元,同比下降7.8%;净亏损1.21亿美元,成为爱立信的连续第4个季度亏损。
如果只看销售收入,爱立信的同比下滑甚至已经持续6个季度。
2017年1月中旬接任爱立信CEO的鲍毅康(Borje Ekholm),目前主要的战略思路是“瘦身”,大幅削减支出,砍掉终端、芯片等项目,精力完全投入到爱立信的核心网络设备业务当中。
据海外媒体称,爱立信后续可能裁员达2.5万人,约占其员工总数的22.9%。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一计划将导致爱立信失去端到端的产品线竞争优势。
不过,火烧眉毛,且顾眼下,不论爱立信此番瘦身会是饮鸩止渴,加速崩盘;还是背水一战,断臂求生后卷土重来,都还得看它能否扛过未来2年的行业寒冬和激烈竞争。
反正前任挖下的坑,只有他来填。
行业人士普通认为,导致爱立信如今困局的主要原因,还是来自于爱立信前CEO卫翰思。
对此,行业人士老解的评论比较有代表性,此处引述如下:
爱立信前CEO卫翰思所推崇的管理服务业务,终成爱立信最大的包袱:
(1)造成公司冗员的主因,接管了运营商大量的运维员工,其服务线员工人数远远高于研发人员,也是本次裁员的重灾区;(2)形成了业绩造假的温床,5到7年的合同周期给了销售提前预支业绩的空间,这也是爱立信要对42个管理服务合同进行再处置,并预警大约10亿欧元的减计的原因,也是其前北美业务主管被赶出公司的原因(因为该主管负责与思科业务合作的谈判,其离职也导致了爱立信与思科合作的暂停)。
举报/反馈

王云辉

6154获赞 1.1万粉丝
科技杂谈创始人,资深媒体人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