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半个月,滴滴“国际化”接连出击。除了与西欧的Taxify、 中东北非的Careem达成战略合作,对东南亚的Grab 投资的20亿美元更是创下东南亚的历史融资纪录。至此,滴滴建立的跨境出行合作网络已触达北美、东南亚、南亚、南美1000多个城市,覆盖60%的世界人口。
随着一带一路带来的时代机遇以及中国本土市场的市场支撑,国际化成为今年科技产业的主旋律,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要么服务于消费力略显不足的东南亚、非洲市场,以价格优势抢得先机,比如智能手机“出海潮”;要么服务于出境华人,通过中国人的消费习惯与口碑逐步向外渗透,比如跨境支付。
而滴滴不仅把品牌触角伸及欧美高端市场,500亿美元的估值更是超越uber并肩特斯拉,所以说,滴滴的“国际化”有什么奥秘之处?
国际化需要本地化支撑
实际上,随着国内网约车补贴下降、牌照收紧,网约车市场的“人口红利”已经逐渐消失,各家出行平台亟需寻找新的想象空间。
一种是挖掘存量用户的更多价值。比如叠加新服务,滴滴联手共享单车ofo、首汽推出共享汽车gofun都是希望获得用户在用户在网约车以外更多时间红利;比如叠加新技术,最典型的无疑是人工智能,滴滴基于大数据向城市管理延伸,也可以从C端向B端延伸,寻求产业链更多技术红利。
另一种则是开拓增量用户,也就是国际化,但大家的国际化路径略有不同。
上周,首汽联手飞猪、同程、惠租车等国内厂商宣布上线国际用车。但据其CMO胡绪雷说,他们更多是服务于国内用户的出境旅游,包括接送机与旅游,这某种程度上依然是存量用户的进一步挖掘。形似进入了海外市场,实质没有获取海外消费者。
众所周知,打车软件最大的吸引力是日常通勤等高频服务,但这是一个区域特色明显差异的市场。相比于首汽整合国内资源的“平台化”,滴滴则是联合海外的本土厂商,它们给予的除了资源,符合当地文化的运营理念。 Grab创始人陈炳耀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提到滴滴的投资时表示,“这种合作关系保证了我们可以更好地立足当地,尊重当地的市场条件。”
这种本土化的优势在与uber的竞争中尤为明显。信奉“Always be hustling”(激烈勇进)文化的优步全球到处“结梁子”,希望可以用一套战斗体系席卷全球;而滴滴则先与当地交通部门沟通,再寻找本土伙伴共同推进。向滴滴投资合作的Ola,Grab和99的创始人平均年龄不超过三十岁,其中有一半是在海外求学后回国服务,这种初心与信念对公司的走向起决定性作用。
合纵连横靠经验技术的复制
过去,因为国内更成熟的产业链配套与成本优势,中国企业出海主要是制造,但相比于标准化的硬件产品,服务业则偏重运营,每个市场有每个市场的游戏规则,本土化显得尤为重要。
那既然是当地厂商的当地服务,为什么需要滴滴的参与?实际上,这也是国内服务企业“出海”面临的同样痛点。有些厂商输出资金,寻求财物回报;有些企业则在当地地推,用长尾市场资源逐步往上渗透,但这都无法触及主流市场的核心运营,而滴滴的办法则是输出商业技术。
以滴滴国际化第一站Grab为例,接受滴滴战略投资后的两年间,Grab增长迅速,总下载量超过5000万,超过110万名司机在东南亚7个国家65个城市Grab日订单量近300万,在第三方出租车打车市场占有95%的份额,在私家车打车市场占有71%的份额,把uber远远甩在背后。
这除了滴滴的资金支持,更多是经验模式的复制。东南亚与中国都属于在城镇化进程迅猛、城市人口收入差异较大的新兴市场,传统交通供给不足,滴滴投资Grab后先后推出拼车、顺风车;去年底,Grab又推出了无需现金的充值支付GrabPay Credits,而这在国内已经是稀松平常的用户习惯了。
新技术同样如是。滴滴相关人士还透露,“目前滴滴和国内20多个城市展开的智慧交通合作,从红绿灯大数据优化到潮汐车道设计多种实践,这已经引起了新加坡、巴西、韩国和美国的同行和城市管理者的关注。”
“中国互联网公司会率先走向国际化,一是综合实力,中国垂直领域互联网公司的综合实力和美国公司差距越来越小,很多地方旗鼓相当。二是时机。中国现在更多的创新不再是复制美国模式,比如共享单车,我相信美国一定有创业者会模仿我们的模式。”滴滴创始人兼CEO程维一直强调,国际化是滴滴的重点战略。“就像工业时代后期‘MadeinChina’,走向世界一样,互联网时代中国也会的。”
“中国主场比赛打完了,现在我们去打客场。” 对此,程维踌躇满志。
举报/反馈

新出行指数

291获赞 1万粉丝
数据化解读中国路面经济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