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关注,订阅李俊慧的百家号
文/李俊慧
“互联网+交通”还有多少潜力可以挖掘?
7月26日,在北京举办的主题为“智交通·大出行·新生态”的“互联网+城市交通管理创新”论坛上,高德地图宣布已经与国内超过100个城市达成战略合作,携手建设智慧交通。
与此同时,俞永福还宣布针对用户端的一站式公共出行服务平台——高德易行平台即将在高德地图中上线,该平台将接入网约车、共享单车、火车、飞机、地铁、公交等多种由各个出行服务商所提供的出行服务。
显然,从管理端来看,“互联网+交通”的结合,将给各地交管部门更加科学合理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供数据支撑,而在用户端来看,“互联网+交通”,尤其是融合各种出行工具的“互联网+出行”,将大幅改善用户的出行效率。
“互联网+”正成为交通管理创新的“帮手”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王长君所长在题为《“互联网+”交通管理中的创新应用》的发言中阐述了相关部门在交通管理中结合自有数据,同时引入高德等互联网厂商的数据,构建交通管理大数据中心,应用于交通研判和综合服务管理等。
事实上,在当前交通大数据领域,交通管理部门基于传统的违章牌照、测速等已经积累了相应的数据资源,再辅助类似高德等地图厂商或应用厂商的定位数据,可以更好的判定道路拥堵,分析原因,并借助各大互联网平台及时发布引导性信息。
此外,“互联网+交通”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例如,今年5月14至15日在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相关部门通过交管局权威交通管理数据和高德地图互联网数据的深度融合,为公众提供了更加权威、精准的出行信息,指引用户避开现行管制路段,北京全天拥堵同比2016年下降4.79%。
“互联网+交通”让道路拥堵评估变得更客观
据介绍,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第二季度,中国主要城市的交通拥堵情况出现了自2014年,高德开始监测中国主要城市交通拥堵延时指数以来的首次全面下降。其中在高德监测的100个城市里,共有77个城市,接近8成城市拥堵同比下降,就连这季度全国十大堵城,除了长春以外的9个城市拥堵也都同比下降。
对于拥堵下降或缓解的原因,俞永福认为是因为用户出行方式或习惯发生了变化。
首先,网约车成为城市拥堵的新变量,据数据统计,2015年随着网约车的盛行,一线城市拥堵明显加重。而在2016年底网约车新政推行之后,一线城市2016年11月相比10月的拥堵程度又有了明显下降。
事实上,对于网约车对城市道路交通到底是“添堵”还是“缓堵”,一直是众说纷纭。网约车平台公司认为,网约车更高效的运输机制,有效缓解了城市道路拥堵,而高德作为第三方中立平台,从自己的监测数据给出的结论是:网约车在一线城市“添堵效应”要强于“缓堵作用”。
其次,共享单车成为了影响城市交通的新变量。数据显示,共享单车上线前(2016年8月),一线城市驾车出行5公里占比高达39.3%,而共享单车上线一段时间后(16年12月)5公里内出行比为34.9%,较上线前下降了4.4个百分点,共享单车的出现,改变了大家五公里内的近距离出行习惯,更多人开始选择骑单车绿色出行。
当然,对于一线城市道路拥堵缓解的原因,也有看法认为是共享单车发挥了积极作用,因为它们分流了很大的出行需求,包括大量短途网约车需求。
事实上,在用户出行需求不变的前提下,如何合理的让用户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出行方式,不论是公交、地铁、自行车、自驾或出租、网约车等,是解决城市道路拥堵的关键因素。
既要让用户觉得方便又能提高效率的综合出行解决方案,也是“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等技术可以发挥用武之地的焦点,对此,“从技术的角度来讲,很明确就是要用‘云+端’这样的技术解决方案。”俞永福认为。
未来的智慧交通一定是全局进行动态优化,在出行需求和出行管理这两端统一调度,通过真正政企合作的云中大脑,与路上各种终端数据的有机结合,形成云和端的协调一致,最终实现全局道路资源和用户体验的最优。
由此可见,“互联网+交通”的应用潜力可挖掘的宝藏依旧还有很多。
(作者: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长期关注互联网、知识产权及电子商务等相关政策、法律及监管问题。)
举报/反馈

李俊慧

61.4万获赞 5.9万粉丝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