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日本媒体刊发了一篇《为什么中国人患上了智能手机依赖症》的文章,惊叹于中国移动支付手段的发达——人们通过一部手机就可以满足几乎所有日常消费需要。
因为在走动拎着零钱包的日本人看来,“脱现金社会”真的很难想象。
看完这篇文章,笔者发自内心的想说:这算啥?我们买买买的姿势多着呢,千万别大惊小怪啊。
自古以来,国人就有几个明显经济属性,会赚钱是最重要的一个。当然了有人赚钱就一定有人花钱,为了让人们更多更快的消费,支付工具与手段得以快速进化。
以前我们数现金,后来刷信用卡,现在则用手机扫码,以后没准还可能直接刷脸。
这并不是玩笑话,正是依靠这些变化,支付得以迅速跻身为金融领域一大核心产业,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和用户价值,会随着消费升级越来越被关注。
就拿今年的618全民年终购物节来说,多亏了支付的高技术和多场景应用,一个又一个成交额才更显得光鲜亮丽,用户也才有了那么多买买买的新姿势。
疯狂买买买背后,支付才是最大功臣
京东刚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18日24点,在始于6月1日的京东618全民年中购物节期间,京东累计下单金额已超1199亿元;618当天第一个小时的销售额超过去年同期的250%。
总体看来,今年的京东618呈现出了几个明显特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技术应用推动服务升级;女性用户数量达到去年同期的近2倍,远超男性;物流、金融服务的开放赋能颇具收效,其中京东金融实现业绩大飞跃。
这里我们着重谈一谈京东金融服务。
京东金融是集团几大开放能力之一,自2014年开始就为618保驾,打的是一套融合了消费、信贷、理财、保险各类服务的组合拳。
今年618京东金融直接成为集团消费升级的原动力,以及618不可或缺的战力。
作为重要的电商支付手段,也是电商最最关键的中间环节,京东金融的消费助推作用越发明显,几组数据可以证明:
6月18日当天前10个小时,京东支付交易额同比增长240%,前6小时白条交易额超去年618全天,6月1日-18日期间,京东金融联合800万银联商户实现京东支付线下交易额同比增长10倍。
这是京东金融今年不断加码科技能力和服务投入的直接结果。按照京东金融副总裁许凌披露的思路,京东金融今年618主要完成了三件大事:科技应用,舍得撒钱,懂得开放。
科技应用:通过应用财商分析、AR人脸识别等金融黑科技,增强京东金融与用户之间的交互感,追求让消费者少花点、多买点,商家卖好点、赚多点的效果。这也算是一种多样化、创新化、场景化的新玩法。
舍得撒钱:为用户提供了定制化的专享优惠福利,通过白条免息、支付立减、满减返券、现金红包等活动,为用户送出3.5亿元优惠福利,以及2500万份免费保险。
不只撒钱给用户,京东金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还为覆盖60%的京东供应商和第三方商家提供115亿贷款支持。
懂得开放:京东金融的开放态度,让618战局加入了很多新鲜血液,其中纳入了400余家银行、55家保险公司、近百家基金公司以及50万线上线下商户。
借助618这个重大练兵场完成了这几件大事,京东金融就顺利完成了使命,2017年的任务也就差不多完成了大半。
支付变革说来就来,下一步是技术与场景之争
电商与金融服务的入口是支付,导致以往支付市场更多的是数据之争。
2007年,京东突然宣布终止与支付宝合作,除了支付宝高出行业水准的支付费率之外,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京东不允许自己的核心数据被竞争对手握在手中。
数据之争的直接结果是,支付市场以用户多寡为最重要衡量标准。这显然还停留在流量为王的1.0思维阶段。
笔者认为,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演变,支付未来的驱动力首先应该摒弃流量为王原则,过渡到技术、场景之争。
具体到用户角度,其实也就八个字:便捷、安全、随时随地。也就是说,当用户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用任何形式买买买的时候,都能找到最舒服的姿势,那就代表支付产品的成功了。
先说技术之争
支付技术的演变迄今为止经历了现金支付——银行卡推动——线下扫码推动四个阶段,随着移动设备渗透率和生活场景覆盖率的日趋饱和,支付行业规模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从新的发力点进行推动。
下一步,支付技术的演变有可能走向NFC(近场通讯)推动——生物识别推动阶段。
举个例子,几年前我们还习惯性掏出钱包用现金付款,这两年大家开始对着二维码扫一扫就完成支付。
下一步,人们使用银联云闪付等NFC手段,直接手机往上一贴就能完成。更远一点,人脸识别技术和虹膜识别技术将引入应用,实现影视中的刷脸支付与眨眼支付。
从这一点上,笔者认为,谁能够率先实现最新的支付技术革新,谁就先一步抢得下阶段的支付入场券。
再说场景之争
支付场景也就是用户所有发生支付的需求点,涉及到衣食住行每个环节。
不同的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根据自身业务差异以不同姿势切入支付场景,例如,京东支付、支付宝的实力多集中于线上,做各类境内外电商更容易形成黏性;而微信支付作为移动入口,更适合做线下服务场景,以O2O的姿势来寻找市场。
不过,每一个支付场景上同时出现两个平台的接入口,未来将变成常态,就如国内一般。但谁能够在覆盖场景的同时,打破平台界限,其实越来越重要。
比如,以前支付宝和微信都是通过自己的二维码覆盖支付场景,银联则推出标准二维码体系,并将40多家银行系金融机构纳入其中,有银联的地方都可以扫二维码,不同平台带来的场景界限将不再是问题。
用户需求的驱动下,互联网头部公司对于支付技术和场景的探索正在加速。
京东金融对新知科技透露,他们刚刚成为中国银联收单成员机构,已经在线下实现二维码支付和NFC(近场通讯)支付的双重布局。
具体来说,京东近2.4亿活跃用户可以通过京东手机APP或者京东金融APP扫一扫无缝切入到支持银联体系的其他任何线上线下支付场景。
我们认为,这也就为京东金融在线上消费场景之外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银联搭台,京东唱戏”,借助合作实现线下场景的布局,最终打通线上线下消费场景,缩短端到端的距离,重新定义支付与场景的关系。
基于银联受理侧的开放,京东金融则可以更多地将人力、资金、流量等资源投入到产品创新、用户体验层面,创造出独有的用户价值,形成区别于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竞争对手的价值壁垒。
更远一点,甚至冲击现有市场格局,构建新的支付生态。
当然,与银联的合作只是一个侧面,下一步京东金融会将过去三年打造的九大板块金融科技能力通通开放给金融机构,目的就是用技术与场景演变促成产业变局。
科技行业有一句话:我们总是高估未来两年发生的变化,而低估未来十年发生的变化。
所以,无论是媒体还是用户,对这场硝烟已经弥漫的支付之战都抱有极大的期望。
后流量时代,支付产业稳定格局已经充满面具,不定量随时存在。只要用户的需求在变,技术与实现手段在变,市场总会跟着随时发生变化。
⊙ 以上内容版权归微信公众平台「iNews新知科技 By 冯先生失眠中」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
举报/反馈

冯先生失眠中

1811获赞 776粉丝
用心创作内容,感谢您的关注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