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者:匿名公众号运营者(新榜指数600+)
问题:作为一个创业中的自媒体人,据我观察,人人都在抱怨涨粉难的今天,依旧有人借助知识付费,实现了“名利双收”,既收获了粉丝,又实现了变现,堪称弯道超车。但知识付费似乎门槛很高,如果想入局应该怎么准备?大咖们是怎么做的?
答主:一块听听、《世界华人周刊》、Spenser、《读者》、十点读书、最美文化、小鹅通、秋叶PPT(本排名不分先后)
唐颖娴
前央视媒体人,一块听听运营总监
当知识付费成为热潮,就说明整件事情的原始驱动力发生了变化,首先需要找到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以及解决关键问题最关键的方法是什么。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知识的来源与去向,也就是知识商业化的核心——内容和销售两部分。
来源解决的就是内容的问题。整个内容行业正呈现「拼盘」的趋势。传统内容行业三分天下的版块 ——传媒、出版和教育这三块的内容,都正在互联网上聚合并且再造,成为一个个内容产品,再重新分发出去。
所以你首先需要考虑,自己能够提供的内容价值到底是什么,然后持续、稳定地提供优质的内容流量。按照张泉灵说的,内容是这个时代用来获得用户、获得流量性价比最高的一种方式, 你至少要有一个特别强的内容纬度,才能够让你自己或者你的团队生存下来。
去向解决的是销售的问题,让知识上架售卖,并不等于让知识获得影响力。当知识本身成为货,成为上架售卖的商品,货的品质和销售能力就变得同等重要。知识付费这块泡沫起来之后,存在着“内容归内容”,“互联网归互联网”的「两张皮」现象,这中间有巨大的媒介运营能力需要补足。
其次,我们通过制片管理的专业化操作,来形成知识商业化的良性循环,挖掘可以为付费用户提供的内容价值。
制片思维即规划、协调与掌握内容生产和销售的思维,这无论是在影视、娱乐、传媒行业,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好莱坞,任何一个内容相关的行业都需要的思维。一块听听的制片管理,就是做好知识专业化生产和商业化的全流程打造。
李峰
《世界华人周刊》新媒体负责人
知识付费刚兴起时,我们团队就考虑是不是也要把握这一波红利,去推个产品变现。但根据我们产出的内容,并没有特别适合的内容,去做成知识付费产品,于是就放弃了。
目前在知识付费这一块,我们做的是与一些提供知识付费产品的平台(如新榜)合作,找到适合《世界华人周刊》调性的产品进行分销。这样以来,一是不需要投入太多精力,二是增加了我们流量的变现途径。目前这种方式变现效果还不错,粉丝也能接受。
知识付费能兴起,个人认为是迎合了当下大众对知识的焦虑——别人知道的我不知道,怎么办?好在有这么多知识付费产品,能让我涨知识,我购买了,我的焦虑情绪缓解了。
自媒体人对于经营的焦虑,与大众对于知识的焦虑,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这么多人通过知识付费赚到了钱,我还没挣到怎么办?
新媒体领域隔一段时间,都会兴起一波新的变现浪潮,能抓住机会的人少之又少。对于多数人来说,安心把自己的内容打磨好,才是最重要的事。
陈立飞
知名职场自媒体人,公众号“Spenser”
有人说我们这类卖着知识的自媒体人,是一群知识网红。我并不完全认同,我认为自己是知识的生产者与传递者。这两年我通过公众号写作,实现了由之前的月薪五千到现在的年入千万;趟着知识付费的湍流,解决了高阶的尊重与自我实现;用文字与读者们沟通互动,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影响力与自品牌。
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知识付费的门槛过高,而是因为付费用户花钱买的,并不仅是课程内容本身,而是基于你长时间与用户建立的信任与连接。探究这背后的逻辑,往大了说,可以从社会心理学来分析,然而说白了,用户付费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喜欢你,而喜欢的背后是个人的信用背书,是信任,构成了商业交往的根基。所以你问我该怎么做,用真诚、用专心、用尽自己最大可能性,做一个知识的输出者。
朱毅
《读者》微信课程主管
首先,知识付费门槛我们认为并不高,做知识付费的大环境已经形成。经过喜马拉雅、知乎live、分答、得到等多种知识付费产品的市场教育,以及移动支付的空前便利,人们为知识付费的意愿在逐步提高。所以如果你有一技之长,或者你能联系到优质师资,便具备了入局知识付费领域的条件,不过,接下来的课程策划和推广可能更为重要。
《读者》微信公众号做知识付费的时间不长,至今才2个多月时间。我们在正式启动前做了比较详细的粉丝数据调研,比如读者粉丝的喜好,年龄段,消费能力如何,确定了课程策划的几个主要范围,接下来策划具体课程内容,寻找对应的师资去开发课程。
在师资的选择上,我们不一定找最炙手可热的头部专家,但一定是思维清晰,表达流畅的老师,为后续的课程推进打下良好口碑。老师课程内容准备妥当,我们会精心准备文案,同时设计做形式上的美化,最后借助公众号发文推广,一般效果都不错。
简单来说,经验就几点:
第一,课程内容要和公众号粉丝兴趣吻合度比较高。第二,文案是转换率的关键,好的课程可能毁在文案上,同样,一般的课程可能因为优秀的文案而大卖。第三,课程定价要考虑公众号主流粉丝消费能力,力求给粉丝带来物超所值的感受。第四,适当追赶热点,比如高考前夕,我们和合作伙伴一起,做了一堂为考生父母的课程,短时间卖出600多份,大受欢迎。最后,课程可以以自主开发为主,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合作开课,分销等手段。比如新榜推出的系列课程,有诸多如吴晓波,陈志武等咖位的头部讲师,而且文案都能洞悉用户心理,可以稍加修改,就在公众号直接推出。这样一方面能解决持续开课的问题,满足粉丝的知识需求,另一方便也能快速变现。
廖仕健
十点读书 运营总监
想要入局知识付费,我觉得要先定位好自身。如果把知识付费比作一个大赛道,那有两类型的选手要做选择:
一类是流量型选手,这类选手拥有巨大的用户群,了解用户,擅长新媒体运营。他们入局知识付费,是通过联合合适的导师,联合策划开发符合平台用户的爆款课程。所以,这类型选手入局的门槛,在于流量的粘性、如何选择合适的导师、课程的策划能力。例如,我们十点课堂,就是背靠“十点读书”1700万的用户流量,找到匹配我们平台的老师,根据需求,开发出多个超过万人订阅的优质课程。另一类是内容型选手,这类选手可能没有大流量,但是在某个知识领域有非常好的沉淀。他们入局知识付费,就是跟流量型选手合作。这样双方都可以高度专注,实现“我负责认真,你帮我赢”的局面。这类型选手入局知识付费,就在于要跟什么样的平台合作,通过什么样的形式:直播、音频、视频、图文形式……
所以,想要入局知识付费,先定位好自己是哪一类型的选手,这很重要。
杨坤龙
正好有空 创始人
这是知识变现最好的时代,我们的公众号“正好有空”,做的是生活美学线上课程,累积举办过数百场线上课,许多和我们合作的老师,生活在三四线城市,通过分享自己的心得和经验,也能月收入达数万。而我自己开设的课程,99块的单价,2个月销售了2万多份,算得上有一定发言权了。
如何做好知识变现?除了个人品牌和流量,还有口碑也特别重要,如何做好这些?我总结有3点:
1. 市场:找到一个空白的领域尽量地找目前还没有巨头占领的领域,实在没有就找细分市场,比如时间管理就很多牛人了,而且一般为男性,可是职场妈妈的时间管理呢?会不会是一个好方向?2. 定位:如何成为这个领域的第一人首先审视自己有没有条件,如果暂时不够条件,如何创造条件?现在就开始积累更多的经验、丰富的个人案例、相关的人脉和种子用户?3. 运营:把每件小事都做到极致一节课卖得好不好,其实就是产品、价格、渠道、公关决定的,也就是营销4P理论。我们可以根据这四个要点,来安排我们的工作,其次就是把这些工作做好。
鲍春健
小鹅通创始人兼CEO
我们小鹅通作为内容变现工具,上线不到半年,已为内容生产者打造2万6千多家知识店铺。其中既有依靠IP效应来变现的类型,也有持续打造有价值的付费内容,来进行变现的类型。
如果想入局,最重要的首先是内容生产者本身,是否具备内容产品化的能力;其次,是对付费用户关系的沉淀,及运营维稳能力,能否提供后续的知识服务。你的内容是否真的有价值?是否能给受众带来价值?是否有足够的能力,进行后续的一系列体系化服务?如果是在红利期迅速尝试,门槛很低。如果想作为一门长期的变现模式,则需要应对复杂环境下的种种变量,包括复购、用户流失、打开率等问题,门槛很高。
秋叶
“秋叶PPT”创始人
我不认为靠知识付费,就能轻易收获粉丝和红利,成功的知识付费后面是大量别人看不见的服务。很多人通过粉丝变现了一笔收入,但多收几次以后很多粉丝就觉得失望,反而会流失。
如果要入局,必须打磨产品,组建团队,培养渠道,提供有粘性的服务,这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所需要的时间精力会超出一般人的想象,需要的能力也超出绝大部分知识网红的预期。
他们还是只能借助影响力,赚到比普通人更多一些的收入回报,而不是打造一个商业模式。
以上回答仅代表答主个人经验,不代表新榜立场。回答仅供参考。
举报/反馈

新榜

3.2万获赞 2.8万粉丝
综合评估微信、微博以及其它移动互联网渠道的价值标准体系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