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又干了一件“找骂”的事。
众所周知,在所有中国导演中,韩寒的车技数一数二,“开车”,是他最喜欢在电影植入的情结。
《后会无期》走走停停横跨国土,《乘风破浪》玩命飙车小镇古巷。
这是韩寒最得心应手的动作戏。
眼下,他又向枪战片靠进一小步,演绎了一部全程高能飙车的短片。
四分半钟,极速穿梭在上海各闹市区,车后枪林弹雨,车上韩寒化作退学作家、业余车手和玩票导演三个分身……
遭遇全民追杀。
什么仇什么怨?看完便知。
| 时长:04分32秒 |
片中韩寒三个分身背后,都站着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敌人,对他横眉怒指。
退学作家VS知识分子,后者说:“别以为有一点天赋,就能怎么样,只有老老实实读书,才会有出息,不读书也想当作家。”
业余车手VS职业车手,后者说:“速度再快又怎样,你以为你能超过多少人?”
玩票导演VS科班导演,后者说:“让我教教你怎么当导演。”
这些台词是不是有点耳熟?
这不就是之前韩寒在人生各个阶段,外界对他的质疑嘛。
就连“你以为你能代表我们吗?”“你以为你能红多久?”这类长盛不衰的诘问,片中也没有漏掉。
短片好像在塑造一种论调:
自从“韩寒”从一个名字变成品牌,他的身份越多,距离“全民公敌”的境地就越近。
所有的质疑声,都被韩寒具象化成枪林弹雨,一路逃亡反击,他狼狈不堪,但精神仍然牢牢站在高地。
没有什么对错,只是我们还有着,他们没有的东西。
最后片尾字幕,还打出了这样一句让人恨得牙痒痒的话——
天赋是杀不死的。
这是韩寒一贯的机灵和疏狂,这部短片不过再一次固化和放大了他的特质,他根本不想跟你哭诉“你造我有多努力吗”,也无意深究“我到底做得好不好”,而是从根本上,认定自己就是拽。
就像网络上常常念叨的那句话,“我就喜欢看你眼红我但杀不死我的样子”。
这好像是韩寒的命格。
韩寒有天赋吗?
再不喜欢他的人也得承认,有。
有写作的天赋,有赛车的天赋,有导演的天赋。
但韩寒的天赋高吗?
再喜欢他的人也不得不面对,不高。
他可能是作家里最会开车的,车手里最会导戏的,但在各自领域,均难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他似乎有这样的天赋,把每件事都干得“还不错”(可能赛车最好),干成60到70分。
但你知道的,60到70分最危险,烂到贴地的不值得骂,好到满分的骂不起,而在这中间的及格以上,恰恰最容易招来舆论的口水狂欢。
你以为他没料到?
不。
表扬,他喜欢。骂,他来劲。
在Sir看来,韩寒从“无法不当”,到“乐于成为”一个风口浪尖的话题人物,恰恰就是他的个性和外界携手造就的。
要说天赋,韩寒目前最明显的天赋,是制造话题。
年初那场制造了好几天媒体头条的《乘风破浪》主题曲危机,如今看来,难逃炒作嫌疑。
那首歌是不是有直男癌倾向,Sir依然认为没有;但韩寒在采用时,绝对有可能预见,这将为被贴上“直男癌”标签的他惹来更多争议。
那为什么还用——
宣传。
比起态度鲜明的憎恨,韩寒更不能忍受无声无息的庸俗。
况且,在今天的舆论环境,一个公众人物要解释他的为人,是一件成本极高的事,相反,迎着刀子冲上去,于“生意”而言,可能更具性价比。
并不是谁都愿意,谁都敢。
韩寒比我们想象中的更聪明,也更冷静。
难道不是?
最后,所有的喜欢和讨厌,都成为某种养分,供给了这个生命力旺盛的青年。
如何正确认识一个公众人物,不要看他做什么,多想想,他(她)为什么这么做。
这是Sir的一点小心得。
相反,在韩寒作品中,Sir倒看不清多少他的真身。
别提那些韩式金句、小镇青年,这些说白了,还是标签。
反而在Sir看来,从《后会无期》到《乘风破浪》,韩寒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分寸感。
韩寒在任何时候,似乎都羞于袒露他的情感,哪怕一点点热泪盈眶,对他来说,都是不可忍受的矫情。
他喜欢打脸。
打别人的脸,打自己的脸。
《后会无期》里江河坚持自己开车,“我决定的事不会改变”,一秒钟后,马浩汉已经在驾驶位了。
《乘风破浪》里徐正太无比深情地谈梦想,“我的梦想,就是歌舞厅里只唱歌,桑拿馆里就洗澡”,徐太浪用看怪物的眼神瞅着他,“果然是梦想”。
他喜欢用玩笑去掩饰认真,用戏谑去对抗权威。
这正是郭敬明与韩寒的最大区别。
两人都是在用作品书写自己一部分青春和对青春的狂想。
但一个载体是金碧辉煌的都市,一个载体是寂寞颓败的乡镇。
一个讲天大地大我最大的成功,一个讲你再牛掰也摆脱不了的乡愁。
一个鸡汤,一个反鸡汤。
我们活在浩瀚的宇宙里,漫天漂浮的宇宙尘埃和星河光尘……我们依然在大大的绝望里小小地努力着。这种不想放弃的心情,它们变成无边黑暗里的小小星辰。
可惜啊,这么靠东边的一个岛,多好的概念,这里弄好了,就是海上的丽江。
郭敬明把小做大,但当他的表达不足以实现愿景,难免暴露出头重脚轻的虚假。
韩寒以小打小,他反感那些声嘶力竭的大词,他用恰到好处的自嘲,包装自己认知上的局限。
这就是Sir说的,韩寒的分寸感——
从来不想当某类人,某种主义的代言人,我承认我的迷茫,我也愿意通过坦白我的迷茫,去戳中你情感的软肋。
事实上,《使命召唤Online》这条短片,Sir发现,韩寒延续了迷茫的主题。
他们到底要杀谁?
我们究竟做错了什么?
在这场个体与时代的枪战对峙中,在这样一个对现实生动的比喻中,韩寒将作家、车手和导演三重身份合并,给了自己一个新的身份:
战士。
嗯。夸张。但好像也对。
在持续的质疑声中走到今天,“韩寒”这个符号,的确具备了战士属性。
可是,要那么多身份好,还是专注做一个身份好?
这个问题,可能韩寒也问了自己好久。
但目前来看,韩寒最大的天赋,就是成为“韩寒”。
Sir说了半天“韩寒大逃杀”短片,你怎么看?
是“追杀韩寒”,还是“与寒同战”,狠戳阅读原文参与投票。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吃下水的美人鱼
举报/反馈

毒舌电影

821万获赞 335.1万粉丝
看电影,可以改变人生。
优质影视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