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阵子,硅谷巨头们开启了买买买模式,一个月完成并购案7宗,资金规模达86亿美元。
并购数量不可谓不多,资金量不可谓不大,速度不可谓不快。但,这些都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真正值得关注的是,这波并购潮到底是不是「增长型并购」狂潮席卷而来的信号。
(增长型并购:是指通过收购增加收益,而非简单合并。)
为什么要搞清楚「增长型并购」和简单合并的区别?
首先,让我们快速浏览这些并购案:在7宗并购案中,有4宗是私募股权投资公司的收购行为,它们分别是:
·VistaEquityPartners收购Marketo和PingIdentity
·AccelKKR收购Sciquest
·ThomaBravo收购QlikTechnologies
这些交易跟过去的一些科技行业并购案一样:采用私有化形式或者被科技巨头兼并的非增长交易,极有可能引起并购总体量的萎缩。
回想下2000年的科技泡沫,你就知道此言非虚。
「增长型并购」需要区别于简单合并的重要原因是,它预示着投资大趋势的转向,产品将进入新周期。
因此,剩下的3个云服务收购案值得特别关注。它们分别是:
·Salesforce.com以29亿美元收购电子商务软件平台Demandware
·甲骨文收购能源效率云服务商Opower
·甲骨文收购建筑业云服务公司Textura
收购完成后,前者的产品线得到扩展,地理分布也有一定延长,这种精心安排能使科技巨头们在高位继续保持增长。
驱动的条件
但是,大规模的「增长型并购」潮会出现吗?最近Salesforce.com和Oracle的收购行为是否预示着,其他科技巨擘(如思科和微软)也在摩拳擦掌?
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需要知道推动「增长型并购」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条件1:核心业务营收增长放缓
科技的本质就是产品,每个产品都有周期,营收与其周期密切相关。
所以,当一家公司进入了产品周期的末端时,营收增长自然会放缓。此时,只有当公司找到重振产品周期的途径,或者有更好的新发明、收购了强有力的新产品,才能避免周期性萎缩,才能继续在硅谷呼风唤雨。
IBM已经连续16个季度出现营收下滑,这就是一家公司遭遇产品周期末端时所面对的窘境。除了在AI和区块链的长期投资上进行押注,其CEO吉尼罗曼提还透露他们同时进行了200个试验项目。但这些是否能够把公司拉出泥潭?我们需要拭目以待。
面对这种IBM类公司,短期产品遭遇瓶颈、长期投资回报不明、正在寻找新方向,你可以很清楚的预测到,为了防止短期营收下滑,它们一定会诉诸并购手段。
条件2:高现金流
并购需要资金。
对比同等市值的公司,衡量它们收购能力的重要标准就是资产负债表上是否拥有大量现金。如果现金流充沛,则意味着公司能更从容地发起收购要约。
所以,在同等市值条件下,当公司有高比例现金时,我们可以预测更多并购活动。毕竟,最具有创新性的公司,都会把他们的现金重新投资到更有成长性的未来(而不只是给股东分红),以保证继续领先,并创造更高市值。
条件3:增长的(至少是稳定的)市盈率
如果一家公司的市盈率长期居高不下,任何CEO都会对收购蠢蠢欲动。特别是当它比目标公司的市盈率高得多时。
为什么?
收购一家有着光明前景但估值又没那么高的目标公司,现有股东在收购案中可赚取得收益显然更高,这将令收购案看上去极具诱惑力。反之,收益稀释就很糟糕,很可能打击并购积极性。
另外,如果你不能有长期较高的市盈率(像我们看到2000年科技泡沫那样),那么你至少想要有稳定增长的市盈率,最差也不能被看衰。如果市盈率处于震荡状态,董事会将很难预测并购行为带来的是利润稀释还是增值,因此,他们更可能稳坐泰山,直到市盈率稳定再出手。
下期,我们可以根据给出的条件框架来思考下科技并购活动,看看潜在的科技土豪们正在干什么。
本文由「硅谷投委会」@刘旭阳编译整理,欢迎转载;
不过一切不表明来源的转载都是耍流氓哟。
举报/反馈

格竹集

0获赞 129粉丝
格竹集 | 关注商业、科技与媒体。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