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在中国经历了几年迅猛发展后,各平台的位次基本落定,资本狂热、相互挖脚、违规频繁等诸多早期现象也都趋于稳定。在移动直播领域,更是映客一马当先,牢牢把花椒等竞争对手挤在身后。不过,似乎映客移动直播老大的位子还没坐热,就要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新浪微博带着一直播的加入,让原本的行业秩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这一变化多少让人有些始料未及。
一直播的弯道超车
从百度指数检索“一直播”与“映客”,将两者的整体趋势进行对比,一直播以近乎五倍的优势压倒了映客,即便是在映客引以为傲的移动直播领域,一直播也基本能和映客战成平手,更别提新浪微博在桌面平台上的庞大用户了。在网络流传的一份主播收入榜中,来自一直播的主播也已连续几周蝉联榜单前列,从顶尖主播收益上来衡量,一直播的风头似乎也压过了映客。
创立于2015年5月的映客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培育市场,并在2016年逐渐站稳了脚跟,最终坐上了移动直播老大的位置。而上线于2016年5月的一直播,似乎复制了映客一年前相同的道路,只不过在速度上,要比当年的映客更为迅速。
一直播的脱颖而出,很难说与产品的出色程度有多大的关系,相反在功能和体验上,一直播并没有映客突出,然而背靠新浪微博这座大山,让一直播拥有了太多与生俱来的利好因素,拥有这些,已经拥有足够的击败竞争对手的底气。
在直播这一形式还没有在国内流行之前,短视频是上一个社交平台的较为流行的内容传播分享形式,而当时美拍、微视等短视频应用可称得上是短视频应用初期的草莽英雄,也曾风靡于新浪微博之上。不过随着新浪开始推广秒拍,在这种不断的导流之下,秒拍用了足够长的时间培养用户习惯,引入各种内容,最终也如愿压倒了曾经的前辈,牢牢占据了短视频应用龙头的位置。而这次在移动直播领域,新浪微博故技重施,当年秒拍的翻版再次上演。
秒拍和一直播的成功当然不是偶然,中国互联网的社交平台其实异常匮乏,微信的封闭性、人人网的下坡路、开心网的衰落,都已无法对微博构成实质上的竞争,拱手让新浪微博成为了社交领域当仁不让的老大,在用户覆盖和用户数量上,新浪微博几乎是社交领域内唯一的巨无霸。在移动直播领域,映客像是意气风发的外来才俊,而微博则是家大业大的地头蛇,也许在短时间内会让外来者偶尔施展一下才华,但后者一旦发力,前者的日子就会很难过。
社交直播的吸引力
企鹅智库的数据显示,虽然近期热度直线上升,但在活跃用户上一直播和映客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而一直播母公司一下科技旗下的几款主要产品(秒拍、小咖秀、一直播)全部为新浪微博服务,也不难看出新浪在视频领域一直按部就班的布局和跟进。
微博之所以大力推广直播业务,与近年来热度上升的社交直播有很大关系。在斗鱼TV、熊猫TV等传统游戏直播平台吸纳了大量观众后,直播这一形式也逐渐被互联网用户所接纳,并且成为了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相比传统直播的平台,基于社交平台的直播产品,其互动性由单向变为双向,在互动关系上也更加紧密,成为必争之地是显而易见的。
映客在这两年的异军突起将“网红”这一词彻底炒热,之所以收获了如此高的热度,是因为包括映客在内的诸多直播平台为“网红”提供了大量传递信息的渠道。相比传统社交平台,直播因为实时视频的特点,更被现在的用户所接受,传递的信息也更加直观。而映客在移动直播领域一个主打概念就是“网红”,但映客作为一个独立的直播平台,其直播资源都在自有平台之上,而在这种资源则需慢慢累积。
反观新浪微博,依托微博强大的用户资源,新浪可以无障碍的将庞大的优质用户群体揽入怀中。映客平台的内容相对封闭,两极分化的现象比较严重,大主播观众多打赏多而小主播则无人问津。新浪微博则是一个开放的社交平台,也是目前中国互联网生态圈中信息传导的主要出口之一,通过“开放”这一特点,微博可以为主播提供更好的宣传推广的效果。在新浪微博发展陷入瓶颈的今天,社交直播的出现无异于给微博接下来的发展打了一针强心剂。
通过笔者近期的观察,微博上粉丝数量在百万级甚至千万级的不少社会名人,都曾尝试过在微博上直播,这一主播资源,是任何直播平台也无法比拟的,而这成千上百万的粉丝,无需导流,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潜在的观众。另外,微博已经成为了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具备较强的媒体属性,未来媒体机构和自媒体通过直播在微博上传递新闻信息,应该也会成为主要的手段之一。
此外,新浪微博与淘宝的合作也不容小觑,这为社交直播产品后续的升级提供了空间。网红之所以产业化,正因为其背后的产业链条,其中重要的就是以淘宝、微商为主要导流的盈利模式。而新浪微博与阿里之前达成的合作,也为一直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接口,电视行业的T2O模式(即边看边买)已成为现实,直播领域的边看边买应该也会在不远的未来出现,届时网红们的主战地恐怕会再次回到微博上来。
还有谁会入局?
微博在直播领域的入局,显然不会是最后一个。作为另一大移动社交巨头,微信的加入被认为是迟早的事。但微信相对封闭的特性并不适合信息的外部扩散,不过微信如果试水直播,可尝试的角度也较多。如果在朋友圈开通直播功能,那么类似于Facebook的直播,主要是基于熟人圈子的社交直播,用于圈子内的信息分享,主打互动性;如果微信为公众号开通直播功能,那么这一形式类似于微博,更像是公共信息的传递,主打内容。
此外,由于直播作为移动端信息传递的渠道之一,今后在各垂直领域的应用将进一步细分,涉猎也更加广泛,形成类似以“直播+”的方式融入到应用中,一旦应用成熟,也意味着直播业态的再次升级。
此前,淘宝已在APP中添加了店主直播功能,卖家可以通过直播的形式直播采购、生产、发货的各个流程,帮助顾客更直观的了解店铺详情,同时方便买家卖家之间的互动。可以预见的是,今后包括订餐、旅游、生活服务等众多O2O行业,都存在着广阔的与直播相结合的延伸空间。
长远来看,直播也许会成为行业标配,作为主要的信息传递渠道,“直播+”有望被互联网生态的各行业、各环节所接纳。当然,早尝试的不一定成功,姗姗来迟的也未必一定失败,背后资本的体量大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竞争中的身位问题,如此来看,一直播的弯道超车,是偶然也是必然。
举报/反馈

邵鲁文

0获赞 113粉丝
用心创作内容,感谢您的关注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