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腾讯科技报道,腾讯音乐娱乐集团(TME)已取得环球音乐中国大陆地区数字版权分销权。
事实是,除了腾讯,阿里百度网易此前都在紧锣密鼓地和环球谈判,希望能够拿下这块重要的砝码。毕竟环球音乐是全世界最大的唱片公司,占有世界唱片市场25.6%的份额。
似乎一切尘埃落定。但是笔者更好奇,在看似尘埃落定的背后,其实附带了另外一个问题,未来一段时间,在线音乐行业的竞争是会升级还是降温,版权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音乐大战始于版权
2015年的最强版权令出台后,“得版权者得天下”的观念先行。由于版权处于音乐产业的上游,往往谁拥有更多的音乐资源,就意味着谁更有竞争实力。所以音乐平台必须购买越多的音乐版权,否则就有可能失去很多用户。不少曾经盛行一时的音乐平台受限于资金或版权,渐渐步履维艰。
在连续几年的版权收割,版权合作分销,巨头抱团取暖后,目前市场上逐渐形成了几股音乐势力:将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合为一体的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完成A轮融资,快速崛起的网易云音乐;将天天动听和虾米音乐打包整合的阿里音乐;选择与太合音乐集团合并的百度音乐。
不可否认,版权在初期的音乐大战中,对于行业环境的净化、音乐资源的整合和音乐势力的再分配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后,通过唱片公司与互联网平台的版权合约、后续的版权分销以及国家对于反垄断的把控,音乐行业整体发展较为迅速和谐。据中投顾问发布的报告,2017年我国音乐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3300亿元,未来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5.25%,2021年音乐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4050亿元。
生态接棒版权 产业链价值凸显
在中国,大部分APP在其诞生之初的功能相对单一,往往以满足用户某一方面的需求,解决用户一个痛点为出发点。当规模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工具开始朝着平台发展、朝着生态跨越。例如:微信诞生之初只是为了更好迎合移动社交的趋势,而现在微信的二级入口,陆陆续续接入了用车服务、电商服务、本地生活服务等。这些入口的价值,构成了微信生态的重要一环。
对于互联网音乐平台也是如此。在版权争夺稍事平静后,音乐生态开始主宰在线音乐平台走向和发展。总体来说,音乐生态包括数字专辑、独立音乐人、广告、周边、音乐资讯等。正是因为这些音乐因素的综合作用,在线音乐平台才从单纯的播放器变成一个集音乐上下游产业于一体的超级载体。
目前,各路玩家在满足用户最基本的听歌需求外,都在拓展版权外的音乐商业空间,从各自产品特色出发,深耕场景,连接产业和用户,挖掘隐藏于音乐背后的的金矿。
其中,阿里收购大麦,通过线下内容落地与渠道触达服务,推动大文娱各大版块“一起跑起来”;网易云音乐发布石头计划、完成A轮融资,不断探索独立音乐人资源和音乐综艺价值;百度音乐启动服务于独立音乐人成长的“伴星计划”,将面向全平台征集原创音乐作品等等。
这些措施无不昭示着,音乐生态和产业链正在接棒版权,成为互联网音乐平台进入下半场的重要推动因素。根据木桶理论,成功的玩家,一定是将版权、用户和产业链条的平衡关系做到最好最稳的,而不是长短板错落。
独吞环球的蝴蝶效应
今天,当腾讯以高价拿下环球音乐,将版权收入彀中,媒体一路道着“恭喜”的时候,也在悄悄打破着腾讯音乐和在线音乐长期以来所保持的平衡。这一举措,更像是一记七伤拳。
据虎嗅《腾讯独吞环球唱片版权,互联网音乐迎来“命运呼叫转移”》报道,环球的授权费最初价值不过三四千万美元,到最激烈的时候最高出到3.5亿美元现金,加1亿美元股权,出价最少的卖家手里也攥着2.4亿美元现金。
这样来看,腾讯在这笔买卖中是用高价钱换未来,先把资源据为己有再说。但是对于传闻将要IPO的腾讯娱乐集团来说,版权成本会极大影响其业务数据的“美观度”,所以分销以获得资金回流或是必然选择。因此,对于从腾讯处购买转授版权的其他玩家来说,音乐的数量不会变,也不会影响用户的听歌质量,影响的是价钱和成本。
如此一来,互联网音乐平台恐怕又要被拉回两年前的状态,为了版权支付大量的金钱,本来朝着良性发展的行业生态,或许不得不停止前进的脚步,转身回家“灭火”,因为版权成本被压的喘不上气,甚至大打出手。
而蝴蝶效应的最后一环势必是用户。也就是说,最后很可能以伤害用户体验,降低产品口碑收尾。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习惯了和企业平起平坐,拥有自主意识和选择权的用户,很难接受意志的强奸。
如果不信,不妨想想我们的前车之鉴——百度全家桶。
举报/反馈

科技茶馆Pro

235获赞 5070粉丝
科技自媒体,关注科技变革与商业公司。
科技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