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故事读懂中国经济
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研究员管清友博士
民生证券研究院宏观研究员张媛、朱振鑫、牟云磊、李奇霖
如果把中国经济看作一家公司,那么这家公司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高杠杆。高杠杆吞噬了公司的现金流,产能过剩导致资产周转率越来越低,反过来进一步推升了杠杆,债务雪球越滚越大,金融风险一触即发。
如何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去杠杆是唯一的选择。10多年前的上一轮去杠杆靠的是突如其来的外需红利,但未来这种红利很难再现。单纯的紧银根、压增量也是治标不治本,根本的出路是从存量入手,一方面清理过剩产能,减少对公司现有资金和资源的挤占,盘活存量现金流;另一方面通过改革释放红利,创造新的现金流,消化存量债务。
我们先来听一个故事。
熊猫公司是一家有65年历史的老字号,但真正改制成股份制公司不过30多年时间。上世纪70年代末,创始人和几位元老先后去世,引发了公司历史上最激烈的人事震荡。董事会和管理层重新洗牌,主张改革的新任董事长走上前台。1978年,新一届董事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成为公司历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轰轰烈烈的改制随之拉开序幕。
1978-1997】初出茅庐,开疆拓土
最初几年,改制进行的并不顺利。家族式管理的弊端根深蒂固,各方利益盘根错节。由于新任管理层缺乏经验,公司甚至在80年代末爆发了激烈的劳资冲突,董事长和总经理的位置几易其主,改革一度出现了倒退。
直到1992年,开启改革大门的功勋董事长再度出山,董事会和管理层改弦更张,市场化改制才重新步入正轨。
1994年,站稳脚跟的新一届董事会开始展开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重新梳理了公司治理结构。各大分公司的财权被统一上收,原来呼风唤雨的各路“藩王”成了没有财权的光杆司令,避免了“藩王割据”给公司整体造成的无谓损失。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藩王”们很快找到了牟利的路子。这得益于董事会1994年推行的住房改革。过去员工的住房基本是公司提供,1994年之后,福利分房成为历史,住房成为公司内部最炙手可热的一种商品。藩王们很快嗅到了其中的商机,利用分公司大量的空置土地开始大搞房地产。这不仅给员工们带来了更好的住房条件,也为公司创收不少,所以总公司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与此同时,公司80年代启动的开放战略也开始发力,出口业务不断开疆拓土。尽管一开始缺少先进设备和技术,但公司准确定位,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专门为外国人代工服装鞋袜等低端产品,还是在出口业务上尝到了不少甜头。
1992到199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4.2%、14%、13.1%,连续三年增速保持在13%以上,创下历史记录。公司上下热情高涨,趁胜追击,不断追加投资。1993年,全公司的投资增速一度达到65%,让业内同行刮目相看,叹为观止。之后两三年时间里,虽然改革带来了一些阵痛,但总体上颇见成效,公司营业收入依旧维持了10%以上的高增长。
1998-2007】卧薪尝胆,浴火重生
1997年,海外市场风云突变,公司遭遇了改制以来最严峻的考验。原来一起做代工的几家中小公司遭到海外债主的恶意追债。前期举债过多、又没有做好现金储备的大象公司成为第一家濒临倒闭的公司。和大象公司有债务往来的太极虎等公司也陆续收到牵连,一蹶不振。
庆幸的是,熊猫公司的债务主要集中在内部,几乎没有外债,但不幸的是,在盘根错节的市场经济体系中,熊猫公司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牵连。
1998年,公司的出口业务增速从20%以上骤降至0%。受此拖累,公司营业收入告别两位数增速,跌至7.8%。仓库里产品堆积如山,大片厂区开始停工,机器闲置,人浮于事,在一些董事会嫡系控制的部门中尤其严重。
然而,真正可怕的不是收入的下滑和产能的闲置,而是由此引发的债务风险。由于前期公司业务扩张过快,积累了大量债务,利息负担沉重。在市场需求旺盛的时候,公司尚可以依靠持续的现金收入偿还债务,但现在公司业务急剧萎缩,要偿还“旧债”只能依靠举“新债”。当然,这种方法无异于饮鸩止渴,债务偿还的负担变得越来越重,这样下去公司恐怕难逃破产的厄运。
危难之际,公司的铁腕总经理果断出手,顶着董事会诸多嫡系的巨大压力,关停了众多闲置的工厂,大批闲置人员被辞退。1999年,很多子公司的裁员比率超过了10%,尤其是钢铁、煤炭等生产部门。快速的去产能和人员消化导致公司业务扩展进一步放缓,而且由于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产品的利润空间一降再降,公司当年营业收入增速降至6.1%的历史冰点。现金流恢复缓慢,而债务雪球却越滚越大,董事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卧薪尝胆的公司管理层终于在2001年迎来了转机。先是公司与“全球企业联盟”的谈判达成协议,公司正式“加盟”,从此可以享受联盟统一的市场体系。与此同时,公司最主要的客户、全球市场老大秃鹰公司也开始了新一轮史无前例的业务扩张。海外订单滚滚而来,而且这一次,公司的业务已经不再局限于服装鞋袜这些低端产品,凭借前期积累的大规模资金投入,公司开始在一些高价值的机械装备出口上打开局面。
天时地利人和之下,公司迎来了最为辉煌的六年。2002年,公司的出口业务增速从10%以下骤增至30.2%,次年又进一步增至50.7%。此后四年,出口业务也保持了年均30%的增速。在此带动下,公司一扫前五年的阴霾,迎来了一轮史无前例的繁荣期。2002年到2007年间,公司营业收入增速年均增长11.2%,一举跃升全球第三大企业。
海外业务连年创收也使公司面临的问题迎刃而解。一方面,快速的业务扩张为公司偿还债务提供了充裕的现金流,公司总债务/营业收入比率从140%降至110%,基本上回到了上一轮危机之前的水平。另一方面,公司营收的增长不仅让一些下岗员工重新获得了就业机会,而且业务转型大大提高了公司的利润空间,员工的工资水平也得到大幅提升,这又进一步催生了公司房地产等业务的繁荣,一时间公司多点开花、亮点不断。
2008-2013】乱世枭雄,孤注一掷
然而,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就在公司风生水起的时候,20089月国际市场再度传来噩耗。这次出问题的不是熊猫公司身边的小伙伴,而是前面提到的市场老大秃鹰公司。一开始只是听说秃鹰公司的一个部门出了问题,但不知怎得,整个秃鹰公司都受到了牵连。秃鹰公司新上任的马总说,这是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场危机。
熊猫公司的员工们没有经历过“大萧条”,不知道最严重的危机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为什么一个小小的部门有如此大的能量,但他们能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
领导们在不停的开会研究对策,公司上下弥漫着不安的气氛。听一些消息灵通的人说,这次不只秃鹰公司的业务受到影响,包括狮子公司、星星公司在内的“联盟”主要成员都遭到了重创,今年公司的任务铁定完不成了,搞不好又要像10年前那样大裁员!
他们猜中了故事的开头,却猜错了故事的结尾。形势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差,公司年报显示,2008年全年收入增速从2007年的14.2%大跌至9.8%,其中四季度收入仅增长6.8%(事后证明只有6.6%),创1999年以来新低。但这一次公司董事会不仅没有宣布裁员,反而出人意料的继续大上项目、扩张产能。
2008年11月,董事会宣布推出“4亿元”投资计划,这个规模相当于当年公司总投资额的30%、营业收入的13%,力度之大,空前绝后。很多之前下岗在家的老员工重新就业,一时间喜出望外、皆大欢喜。
关于这个决定背后的来龙去脉,直到今天都没有人说清楚。有人说董事会是担心员工情绪失控闹事,影响公司正常经营,这在10年前有过先例。也有人说董事会内部其实有反对声音,但后来看其他公司都在这么干,只能少数服从多数。
事后看来,谁做的决定、如何做的决定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次决定彻底改变了熊猫公司的命运。
表面上看,投入的增加立竿见影。2009年,公司营业收入实现绝地反弹,增速从年初的6.6%升至年底的12.2%,几乎翻倍。如果与往年公司的业绩相比,这似乎不算什么,但如果和同期全球各大企业的负增长相比,这绝对算是鹤立鸡群。
但实际上,这种打激素方式带来的业绩反弹注定不可持续,威胁公司未来发展的隐患正在加速扩散。与上一轮危机时相比,这一次公司面临的风险有过之而无不及。经过“4亿元”计划带来的债务扩张,公司的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资产周转率不断下降,而负债率却不断攀升。截至2013年已经超过150%,比上一轮高点还高出10个百分点。更可怕的是,这个数字还在不断攀升。
关键问题仍然是现金流。一方面,没有现金流就无力偿还巨额的利息,债务的雪球就会越滚越大。另一方面,没有现金流公司就没有经营的筹码,未来收入就会加速萎缩,偿还债务的能力会越来越差。
也许你会问,公司这么大张旗鼓的扩张业务怎么会没有现金流呢?这里要分清一个概念,即总现金流和净现金流。这两年公司营业收入(总现金流)虽然维持了高增长,但净利润(净现金流)却基本没有增长,甚至是负增长。背后的原因在于,公司这一轮扩张根本没有市场基础,只是追求量,并没有追求价,公司产品的价格甚至连续28个月负增长。再加上人力、土地、资源等成本不断攀升,公司的营业收入基本上无法转化成净现金流。
2014 and After】刀刃行走,后会无期?
对人的身体来说,七年足以完成一次整体的细胞代谢。对一段婚姻来说,七年足以消磨掉所有的激情和耐心。而对熊猫公司来说,2014,距离公司的上一个巅峰恰好七年。
很多人期待公司能在这一年迎来转机。一位公司高薪聘请的顾问宣称,今年公司的营收增速有望重回8%以上。国际市场似乎也传来了一些久违的好消息,秃鹰公司等市场巨头开始重新扩张。员工们七嘴八舌的议论:“难道我们就要熬出头了?”
但他们恐怕要失望了,如果说10多年前熊猫公司绝地重生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那么这次的情况恰好相反。
一是天时不再。10多年前的出口繁荣得益于内外红利的触发。从自身来看,熊猫公司加入全球企业联盟,开辟了新的市场。从外部看,秃鹰公司、星星公司等国际巨头企业大举扩张,代工需求飙涨,使熊猫公司的业务迅速扩张。但现在来看,“加盟”这样的好事不会再有,反而秃鹰公司正在密谋成立新的企业联盟,将熊猫公司排挤在外。而且,各家企业自身都困难重重,因此很多企业开始把原来外包的生产项目重新迁回本部,这大大压缩了熊猫公司的市场空间。
二是地利不再。上一轮繁荣的另一块基石就是房地产。住房市场化改革叠加员工高速增长(尤其是等着结婚的年轻员工)带来的巨大需求,使各子公司利用丰富的土地储备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务。过去十年间,公司在房地产上的投入超过总投入的20%,如果考虑到房地产对相关制造业及服务业的带动,它的贡献还要更大。但未来几年,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房地产需求增长已经遭遇瓶颈,高增长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三是人和不再。人是一个企业最核心的资源,过去三十年熊猫公司享受的劳动力红利也是其成功的最重要的要素。没有劳动力的井喷,就没有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也没有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繁荣。但目前来看,熊猫公司的员工结构日趋老龄化,能干活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需要抚养的退休员工却越来越多。
天时地利人和不再,债务负担却真真切切的存在,而且每时每刻都在真真切切的加重。对于熊猫公司来说,这无疑是在刀刃上行走,困难重重。
未来是否有重塑辉煌的机会,还是从此后会无期?这完全取决于当下的选择。继续走举债投资的老路必然只会恶化问题,开拓新的融资渠道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对一个公司来讲,最关键的是创造现金流,而不是增加投入或者降低费用。
创造现金流的基础是堵上现金流黑洞,让没有盈利能力的僵尸部门自生自灭,消化过剩产能,减少无效的资金投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可以创造现金流的部门中。
但仅仅堵上黑洞还不够,最根本的出路是创造新的源头。而在出口红利不再的背景下,唯有通过改革提升企业创造现金流的能力,以保基业长青。
一是理顺管理架构。要从根本上解决各级管理人员的考核机制。不要只考核营业收入,还要更重视净利润的考核。要合理划分收益上缴的比例,防止大家继续不顾成本的摊大饼,制造现金流黑洞。
二是增加员工持股。给自己打工和给别人打工的动力当然不一样,只有让员工真正成为公司的主人,才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三是完善公司治理体系。事无巨细不一定能治理好一家公司,更高明的方式是无为而治。科学合理的公司规章制度是基础,既要限定好员工的行为边界,又要充分赋予员工自由创造的空间。
四是加大教育和创新投入。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给人才充分的空间和支持,提升整体技术水平,扭转不断加剧的人才流失趋势。
举报/反馈

msmacro

0获赞 160粉丝
关注
0
收藏
分享